第三章 倒黴的幸運兒(第3/17頁)

此後到了宋朝,官僚集團的主要構成就成了庶族了,而到了明朝,幾乎九成以上的官僚,是通過科舉取士。可以說,到了明朝,從楊堅開始的事業,終於大功告成了,而這距離楊堅創造科舉制度,已經800年過去了。由此可見,要徹底掃除“門第”的陰影,需要通過怎樣艱苦卓絕的努力。

既然已經說到了“門第”的衰亡,我們不妨再從頭說說“門第”的興起。

“門第”自然不是無源之水,強調“譜系”的行為,是在遠古史就開始了,原因很簡單,遠古最小的政治單位,不是別的,正是“氏族”。“門第”這玩意,追根溯源,就是從“氏族”開始的。

認親這個活動,也由來已久,除了夏啟因為距離黃帝王朝比較近,沒必要認親之外,商湯和周武,都認過親。

商湯認為祖宗是帝嚳(三皇五帝中的第三帝,黃帝曾孫)的兒子契(此人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帝舜設立九官制時,被任命為“司徒”,相當於現在的國土資源部部長,在九官中排名第三,可說是帝舜時代名義上的四號人物)。

周武認為祖宗是帝嚳的兒子棄(此人同樣在帝舜時代異常顯赫,他是九官中的“後稷”,相當於農業部部長,九官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司空(國務院總理),名義上說,是帝舜時代的三號人物)。

如此情形,一直到秦朝滅亡。建立西漢的皇帝,是個標準的平民——劉邦,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認親”的皇帝,《史記》對他家世的介紹,只到他的父母,並沒有追出去十幾二十代。西漢的開國功臣,也大多不是豪門貴族,漢初三傑裏頭,除了張良是韓國的官X代之外,蕭何和韓信都是一般般,蕭何是個地方小吏,而韓信呢,一度窮到飯都吃不上。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西漢是個平民帝國,是門第制度的一個斷點,當然,與之同時,這也是又一個門第制度的起點。隨著西漢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再一次出現板結化,一批新貴族形成,門第制度開始逐漸顯出苗頭。

到了東漢,情況就變了。光武帝劉秀之所以上台,是因為河北豪族的大力支持,可以說,沒有河北豪族,就沒有東漢,也正因此,東漢就徹底成為了豪族統治的朝代。到了東漢末年,那些呼風喚雨的諸侯,就多是豪族出身了——曹操、孫權都是如此;劉備雖然混得很慘,都到織席販履了,但是,還是硬著頭皮攀上了皇族這門高枝,當了皇叔;當然,這幾個還不算最典型,最典型的還是袁紹、袁術他們家。袁術是東漢末年第一個稱帝的,為什麽?一、他拿到了傳國玉璽,二、他家世顯貴,袁家四代三公,富貴無朋;因此,當個皇帝,有何不可?

其實要論起來,袁術算個屁啊,在東漢末年的梟雄裏,數他最挫,但是,誰讓他出身好呢(袁術他哥袁紹是小老婆生的,袁術一直瞧不起他)?

然後便是西晉和東晉了。西晉創造了一個人才選拔的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是幹什麽用的呢?簡單說吧,就是為世族豪門壟斷政治用的,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正為此也。

而到了東晉,門閥集團的力量更是占據壓倒性優勢,最牛逼的就是兩家,王家和謝家——王導是擁立司馬睿的最大功臣,一度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謝家最出名的人物是謝安,代表作就是與苻堅的淝水之戰。王謝在後世就成了高門豪族的代稱,牛逼的一塌糊塗,唐朝劉禹錫有個名篇,其中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裏頭的“王謝”就是與“尋常百姓”相對照的豪門。

當然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到了中唐才有的事,事實上,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王謝兩家都是牛到爆的豪門。比如說吧,前文提到了侯景,此公後來投靠了梁武帝蕭衍,為了自擡身價,他主動提出要跟王謝兩家結親,結果蕭衍是怎麽說的呢?他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這話說難聽點,你侯景就是個土包子,怎麽能跟王謝這樣的世代豪族結親呢?拜托一下,撒泡尿照照自己好不好?

(順便提一下,此時距離東晉滅亡已經120多年過去了,但是,王謝兩家的牛逼依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也是門第制度特點最好的寫照了。)

侯景信誓旦旦的想要融入南朝社會,結果一張熱臉,卻貼上了人家的冷屁股,他當然非常非常非常的不爽。後來,他發動叛亂之後(即是著名的“侯景之亂”,以後我們會說到),占領了建康,為了一血當年結親未果之仇,他就讓那些看不起他的江南門閥們倒了大黴。也是在侯景之亂後,江南門閥們近乎是遭遇滅頂之災,從此逐漸走下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