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荊襄之戰(十六)

禦駕親征,這個念頭一直存在與劉毅的心中,本來是打算在此次荊襄之戰後稍稍休養一段時間再舉大軍為之,可現在隨著戰局的深入與變化卻是要立刻提到日程上來。登基以來已近三月的時間,京城之中的一切都開始踏上了正規,有著一幹盡心效命的屬下和種種專才竭盡全力,自己在與不在倒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此次出征在劉毅心中將會是最後一次,假使曹操像他所展現出來的一般要在荊襄與自己決一死戰那麽此戰過後就是將之一舉擊倒之時,頭號大敵一去剩下的孫劉二人便要相對簡單,相信自己再回京城之日就是真正的大局已定。

出於戰局的考慮劉毅禦駕親征顯然對漢軍的攻擊極為有利,可似乎從高祖以來漢朝歷代君王都很少會有出京的經歷,即或有之亦是被逼為多。劉毅身為燕王之時身負討伐逆賊之任如何出征都不會為人詬病但此時身為天子他的一舉一動都事關社稷興亡,便會有很多官員按造祖制對此提出異議了,所謂萬金之乘不立於危。對這些言論劉毅都可以接受,甚至會去給予稍稍的鼓勵,想要這個時代在自己的影響之下漸漸變得不同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人的思想,最高權力的滋味的確很好可此時卻還比不上劉毅心中的那份信念,當然亦要循序漸進。

天子表現出了一種較為柔和的態度,站在說理的角度與眾臣去討論這個話題,對大漢而言眼前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江山一統政令通達,曹操雖在漢中兗州兩線盡皆敗下陣來可無疑還具有極為強大的實力,加上劉備與孫策的策應,沒有劉毅親自坐鎮顯然不可操必勝之局,如今京城之中治政有陳群鐘繇、治軍有戲志才,八部職能分明各有所任,百官亦可盡忠竭智報效朝廷,天子禦駕親征還有太子監國,短期之內朕即使不在京中有各位愛卿也可確保無虞,當以前線為重。

在朗生的刻意引導之下這場理論進行的十分透徹,天子的寬宏大度與有禮有節令得每一個臣子都心有所感,尤其是那些經歷過前朝的老臣。董卓之時暫且不論,那兇殘暴虐是出了名的,誰敢有不同言論?及時是靈帝又哪裏有開元皇帝這般從善如流?只要你說的有理陛下都會給予肯定甚至還會加以征詢,這對很多臣子而言都是一種無上的榮耀,因此最後劉毅是駁回了眾人的勸阻可卻並未產生任何負作用。

天子親征非同小可,與禮還有著較為繁瑣的程序,但劉毅是馬背上的皇帝,深知軍情如火的道理,既然已有定論用起兵來又豈有半點的遲疑?當然這並不影響他利用此事大張聲勢,他是最為清楚自己的威望可以給手下士卒帶來的戰力提升和給敵軍帶來的威懾!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利用信息傳遞的快捷他要讓南方三雄驚疑不定,當世亦只有劉毅有著這個資格,他在不在戰場很可能就是截然不同。

大漢開元元年十月初一,天子自北平禦駕親征,調集大軍號稱三十五萬誓要將南方三雄一舉剿滅!各路大軍將會在鄴城齊會之後再揮軍難進!其實以漢軍現在的兵力分部,曹操劉備孫策都能猜測出劉毅根本調集不出超過二十萬的人馬,更別提什麽三十五萬大軍,但北地郡國兵的戰力是誰也不敢輕視的,大戰之後劉毅麾下的恢復整補速度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也是現在漢軍戰局大優的關鍵所在,哪怕明知不太可能但也不能不針對此做足準備,這便是劉毅的目的所在。

站在曹操的角度而言劉毅的虛張聲勢雖然讓他頗傷腦筋卻還不是最為難之處,針對荊襄戰役他與一眾謀臣在成都城中有過詳細深入的分析,劉毅的堂堂之陣幾乎無懈可擊,亦將各方面的優勢運用到了極處,況且眼下曹軍由於接連戰敗士氣大挫,對方選擇這個時機進行決戰無疑十分精準。可能眼下漢軍唯一的弱點就在於他們的後勤補給線過長,雖然田豫的協調能力近乎完美但北方到荊襄畢竟還有千裏之遙,假使能夠有一支奇兵可在此時突襲補給線便是大有可為之局。

曹軍眾人對形勢的分析不可謂不正確,但可以想到未必就能做的到,奇兵,奇兵哪裏來?現在葭萌關荊襄兩處作戰曹操對兵力的使用已經達到了極限,更令他失望的還是劉毅在接受領地安定民心這方面的能力。一般而言打下一塊地域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穩固治理,可漢軍在此處的同步卻讓人無隙可乘,相對南方北地實在太富,劉毅有著充足的力量和物資去投入達到穩定民心的目的,老百姓都是現實的,日子過得比以前更好他們又怎會輕易受人挑唆放棄眼前的好生活?

到最後曹操近乎有些絕望的發現除了在荊襄與漢軍決一死戰之外他竟然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應對眼前的局面,假如棄之不顧安收守蜀中憑借地形的優勢的確可保一時無虞但荊襄被漢軍拿下南方三雄徹底割裂開來他的滅完就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換了旁人他還可能心存僥幸,但對手卻是劉毅,說起軍事他還能與之抗衡但要談到發展曹操與麾下一眾大才都不得不自愧不如,今日的局面也正是基於北地厚實之極的基礎,他們的補充能力要遠遠超越南方三雄的聯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