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章 荊襄之戰(一)

劉毅在北平登基稱帝,異族之中烏桓無疑是表現最為積極的一個,大頭領呼延碩之子呼延玉就在幽州書院之中學習漢學,此處在數月之前關於燕王稱帝之時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便是遠在千裏之外呼延碩亦可極快的得到大漢的訊息,這一次他是親自趕在劉毅正位之前來到北平,並極為正式的遞上了稱臣的降表,言辭之中全以下臣自居,須知便是獻帝在位之時烏桓雖也恭順可在名義上還未如此的清晰。

朗生初為燕郡郡守之時青嶺關一戰可謂讓烏桓盡皆膽寒,是役之後呼延碩、金善、圖葛兄弟等人便尊劉毅為兄,一方面是由於其人的蓋世武勇用兵如神,但更重要的還是對方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這一點在十數年間表現的極為明顯,漢族與烏桓的通商各取所需使得兩族百姓尤其是後者的生計有了長足的進步,久而久之已經有很多族人不再逐水草而居,邊境也形成了好幾處頗具一定規模的城市。

說起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烏桓與高句麗是最為徹底的,也自然是以更為先進的漢學為主導因素,假使青嶺之盟時呼延碩等人還存著半分不甘人下的心思的話,劉毅在數年之間迅速的崛起百戰百勝包括對匈奴奔狼一役都讓他們感受到了大漢武力的強悍,對奔狼一戰幾名頭領私下也有過商談,假使易地處之面對呼酌泉集全族之力的十余萬鐵騎,縱使圖葛彪這樣的混人都沒有那份氣魄敢與之正面決一死戰!可劉毅不僅敢還通過各種精妙的設計以弱勝強,就算沒有烏桓鐵騎的相助,呼延碩也相信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劉毅,因為當他們趕到戰場之時,在那陣驚天狼嘯之後便戰局已定,目睹如此波浪壯闊的一戰及漢軍的血勇與謀略,烏桓眾人都再無半點與劉毅爭雄的想法。

之後的十余年劉毅一直遵守著青嶺之盟中定下的盟約,將烏桓視為兄弟之邦,他的一言九鼎和無雙戰績亦讓族中之人佩服,在與大漢有了更多的交融之後,烏桓的實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原本屈與匈奴之下的他們已然有了淩駕之勢。便連更為強盛的鮮卑敢對於夫羅的部落動手卻不敢加一兵一卒與烏桓眾部落,其中除了對其戰力的忌憚之外亦有大漢的威懾!劉毅之眼光無人懷疑絕不僅僅對於大漢子民而言,便在異族之中他也有著絕大的影響力,呼延碩對其就心服口服。

這些年來烏桓各部不但在經濟與生活水平上有著極大的進步,文化方面也是一樣,劉毅深知此處的重要性,比之戰爭它雖然見效不快但卻勝在穩定持久。此時在北漠富貴一些的頭領家中都有漢家典籍甚至還有專門的教師,民間漢語的使用率也是極高,已然成了一種身份與時尚的象征,就連圖葛彪都會時不時掉上兩句文就更遑論呼延碩這個烏桓大頭領了,本來就不缺乏長遠眼光的他加上十余年來的熏陶,對大漢眼下的形勢以及自己這個“大哥”他是有著深刻的認識的。

燕王未曾登基之前他便看出漢家天下已然無人可以阻擋劉毅的一統之勢,而今後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與富貴很大程度上就要取決於他們和大漢皇帝之間的關系,從奔狼到司隸呼延碩對於劉毅的要求幾乎無所不應,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當燕王終於登基稱帝之時他就要把事情做得更為徹底!大漢南方有曹劉孫三雄,北方之處亦有匈奴烏桓鮮卑三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似此烏桓的行動就要搶在二者之前方能讓劉毅覺得他們最大的誠意,而在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後,金善、圖葛兄弟等人亦是贊成,對於劉毅他們與呼延碩一般的信服。

當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斷也是基於呼延碩對劉毅的了解以及對華夏歷史的細致研究,雄才偉略的君主們在國力強盛之時便會毫無意外的向外擴張,很顯然在呼延碩的心中劉毅絕對可稱得上雄才大略,與烏桓族中燕王亦是一等一的英雄豪傑!假如大漢真的對烏桓動手他們能擋的住嗎?以他對燕地實力及燕軍戰力的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年劉毅麾下不過六萬人馬就能一戰破匈奴十四萬聯軍,如今其帶甲百萬兵精糧足,揮戈一擊天下何人可以阻擋?

打不過就要服氣,這個道理倒是北疆三歲孩童盡知,燕王劉毅天下無敵,鮮卑一時強大氣焰熏天可其族中頂尖勇者別列古納台兄弟在北平還不是被燕王一頓暴揍至今了無聲息?比之呼延碩在史書之中讀到的那些華夏君主,劉毅不光不遜與之更有著一身蓋世的勇武,這一點以及燕軍的強大也成了他說服部族長老與各頭領的最好借口。

呼延碩的這番打算與心思並沒有白費,見到他提前送上的上書劉毅亦承他的這份情,現在自己的全部精力還是集中在南方三雄身上,可一旦江山一統他首先要拿下的不是西域也不南疆而正是北疆的這些異族,在劉毅心中他絕不需要用之地域外族入侵的萬裏長城,似扶余、鮮卑這樣的勢力就只能臣服在漢軍的鐵騎之下,至於烏桓與匈奴就要看他們的態度了,呼延碩此時的這份上書可謂十分及時,讓劉毅在對北方異族的形勢衡量上更有了計較,只不過一切還需時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