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過馬之戰(三)

剛剛穿越來到漢末直到騎兵討伐黃巾之時,劉毅的聲名鵲起更多是建立在他的蓋世武勇之上,亦是他苦學統兵之道與用兵之法的時期,而在經過多次實戰以及從漢軍主將那裏學到很多今世的戰陣之法後他才開始嘗試將後世的知識融合進今世的治軍之中!而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課題便是撤軍,縱觀古今中外的戰例,大敗的前因多是因為潰逃,那時再強大的軍隊也會因失去統一的指揮而變得任人宰割,與兵法之中亦切合先為不敗再為勝的道理,此處貫徹了他的軍事生涯。

不管是為避敵軍勢大而退還是誘敵深入或者是真正的敗退,大軍後撤之時都必須要做到退而不亂,而想要如此必要的阻擊與反擊便是不可或缺。劉毅縱橫疆場十數年,自黃巾開始便有百戰百勝之名,在之前無數戰例之中能夠將他在退兵之中特點顯露無疑的便是當年為增援劉備與曹操除此兗州大戰之時最後的那陣後撤!在曹孟德親領之下又有地利在手,曹軍追擊的力度可想而知,可朗生率眾將充分利用西涼鐵騎與自身騎軍的優勢逐次抵抗反復沖擊卻讓對方勞而無功。

燕軍在平時操演之中後撤乃是極為重要的訓練科目,兩年方略之中就更是如此,給各大主力軍配上騎兵營除了加強其戰力及機動能力之外保證後撤時的周全也是要因之一。通過種種戰例與實戰經驗,劉毅發現騎軍的阻擊與反突擊是最為適合後撤之時的運用的,他們的機動性可以使得敵軍追兵始終心存顧忌且能助主力步軍拉開距離。

現如今他麾下的騎兵力量為天下諸侯之冠,就更要將這個優勢發揚光大,親衛鐵騎後撤之中陣型絲毫不亂,且還能在奔馳之時將之變換自如,這一點落在關羽張飛等沙場宿將眼中自能看出其中利害。千余親衛鐵騎通過馬速的控制分成四個長陣向谷道之中後退,每一列之間都保持著數丈的距離,這在平時的行軍之中很容易就能做到,可在戰馬快速奔行之時又是戰局緊張之刻沒有平日的刻苦操練是絕無法做到如此齊整的,它的目的並不難猜,有利於己方後援的反突擊!

看見燕軍這般退勢,關羽已然知曉他們絕不是敗退,自己隨機應變利用步軍厚勢來克制對方騎軍人數的不足,太史慈久領騎軍見機極快還未等丹陽精兵沖上已然後撤而走,時機拿捏的極為精準。雲長心中知曉敵軍絕不會如此易與,可以眼下戰局他也只能銜尾而追來試探對方的應手,當他看見另一對騎軍士卒與親衛鐵騎逆向擦肩而過之時燕軍的用意立刻了然於胸,亦不得不佩服燕軍眾將騎兵戰法之妙。

揚州軍陣中金鼓之聲大作,這是號令丹陽精兵停止追擊後撤的信號,此時四隊騎兵營士卒在劉毅趙雲的親領之下已然穿過親衛鐵騎後撤之時留下的分析對著敵軍追兵飛快的殺了上來!兩道人流對面而過後撤的騎軍卻未對前沖的同袍形成任何的掣肘,甚至都未曾損及他們沖擊的速度,相反還對之殺出的突然性有了一定的掩護作用!這對揚州軍將士而言乃是一種全新的戰法,卻已然是燕軍平日操練純熟。

利用騎軍的沖擊力與機動性進行交替掩護撤退便是兩年方略中鐵騎營等燕軍騎兵主力操演的主要課題,它的目的就在突然而發以擊退敵軍的追擊保證主力部隊的後撤安全,其中針對敵軍兵種的不同還有著許多變化。假使追擊之敵以步軍為主但就騎兵便可行此法,一旦己方的騎軍不占上風就會有步軍士卒與之形成配合,今日這過馬嶺之戰由於事出突然劉毅手中一時並無步卒可用,但之前飛燕騎沖擊無果關羽換上丹陽精兵卻給了他們可乘之機,敵變我變可謂應對自如。

作為斷後的力量,強將勁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借太史慈率領親衛營阻擊對方的這段時間有所恢復的劉毅與統領騎兵營布陣的三將軍趙雲就成了這陣沖擊之中最為鋒銳的兩大箭頭,當然和方才關張等將一般,他們也是隱藏在第一陣士卒之後出擊的,身先士卒也要看戰場形勢而定,絕不是單純的每次戰陣之中都要沖殺在全軍最前。

說起對形勢的判斷和應變之能關羽已經算是極為快捷了,但燕軍這陣反突擊實在來的太快,沒有等丹陽精兵停下追擊的腳步布好陣勢,數千騎兵營士卒已然飛奔而至,就在雙方前陣接觸的一刻劉毅趙雲便飛快的縱馬殺出以虎入羊群之勢沖突對方前部!血龍戟白龍槍帶起無盡寒光將四周敵軍一一擊殺,兄弟二人都乃天下虎將前三,又是多年相隨心意相通,這一番聯手出擊威勢更如翻江倒海一般!

丹陽精兵當年就是大漢精銳,再經關羽數年操練自是戰力堅強,可步卒與騎兵正面交手的先天劣勢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敵軍戰法變換之妙,時機把握之巧更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就算人人拼死加以反擊也很難阻擋對方的沖勢,何況騎兵營中還有著劉毅趙雲這般強大無比的尖頭?一時間方才後撤追擊之勢完全倒轉過來,數千丹陽兵在這陣反突擊之下被殺的支離破碎,死傷枕籍,徹底落在下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