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千古一帝

劉毅進位燕王之後地位威望都是與日俱增,更以大漢皇叔之位監國,如今獻帝亡故已然近兩年,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亂世之中情況雖然特殊一些可這兩年的時日顯然也太長了一些。當年曾有過簡拔劉氏宗族子弟之說此時卻並無太多人提起,原因只有一個,在朗生麾下這些忠心耿耿的謀臣猛將心中,燕王距離身登尊位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他們是絕不會接受另立新君的,而這些人正把持了燕地所有的軍政大事,宣傳喉舌亦在其手中,無人在此話題上置喙便不難解釋了。

當朗生的地位高到一定程度之後,有些事情已是勢所必然,不要說這本就是他心中所想,即使全無此意亦會被一眾下屬推上這象征最高權力的寶座!以他為核心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燕王的進退再不是他個人的事情,而是與千千萬萬之人的得失相關。相比於另一個時空之中的魏王曹操,劉毅顯然有著出身上的明顯優勢,且獻帝的駕崩又是另一個有利條件,也難怪旁人以此來加以攻擊。

說起性格,燕王的四大軍師以戲志才最為爽直,且更是出身寒門,在他心中讓劉毅正位的願望是極為強烈的,郭嘉賈詡皆乃世家子弟,張虎雖是寒門但性格比較內斂,雖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之中燕王與大漢皇帝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想要名正言順必須要有一個聲望地位都能令人信服的人帶頭求之,無疑久隨劉毅的戲志才便是最佳人選。

半年之前志才還真的給燕王上過一封密奏,內中已然表明了讓劉毅繼承皇位之心,天不可五日國不可無君,倘若燕王正位對燕地軍民的軍心肯定會有巨大的提升作用,麾下眾臣也會更為用命,這對之後一統天下的戰役肯定有利,況且無論是出身、地位、名望、舍劉毅之外便不再做第二人想!這封密奏志才完全是以個人名義上報的,他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亦不願在此中牽涉過多的其他各種因素。

接到志才的上奏,燕王特地將戲軍師請入府中二人相商有數個時辰之久,其間君臣二人到底談了什麽無人可知,不過從隨後的情況來看顯然劉毅是拒絕了戲志才的這個提議!在他心中現在還不到稱帝的時機,自己的實力固然強勁,所領也到了半壁江山的程度,但未必就能超過南方三雄的總和,登基稱帝與一統天下,劉毅更為在意的還是後者,在這個大業未完成或大局未定之時他還真不稀罕這個虛名。理想情況下當燕軍的鐵騎踏遍大漢的每一寸疆土,將四周可能存在的威脅盡皆消除,萬眾期待之下再身登大寶這才不枉他穿越一場。

劉毅不會去說什麽“若天命在吾,願為周文王”之言,自己心中想要什麽他很是清楚,登基稱帝絕不會是他今世的終點,應該說是新的起點更為合適,他要建立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大漢帝國,那將是一個富強、先進、幅員遼闊之極的國家,大陸,海洋都要留下我華夏的印記,只有將這些一一做到,他才能堂而皇之從秦始皇手中搶過那千古一帝的稱號!將自己的聲名事跡永遠記載在華夏的史冊之中!

當然這世上還有一個人對於劉毅是否稱帝是最為關心的,亦在暗中不停的為此事造勢,這個人當然便是今日的燕王世子劉桓。只有父親登上九五之尊之位他的地位才能更進一步成為太子,到時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從眼下父親對他的信任與栽培來看,他是最可能繼之之後成為這個強盛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者的,現在的局勢已經越來越為接近他心中的這個目標,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穩定自己的地位,此次燕王親領大軍出征讓他主政燕地之事就是一個最佳的良機!

在燕王出征的這段時日之中,劉桓表現出來的勤勉與遠超年歲的成熟穩重獲得了很多官員的好感,而在其中與他商議最多的非田豫莫屬。劉桓知道想要一步一步的達到自己的目標首先眼前這中原決定性的一戰便定要拿下,父王親征他就要竭盡全力的做好後勤,此時田季明這位燕軍的後勤部長在他心中的地位就變得無比重要起來。

不得不說自幼家教的嚴格,軍中的歷練以及刻苦的學習讓劉桓在各個方面都成長極快,在與田豫的交流之中他也為後勤之事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意見,兩年方略的積累使得燕地各種資源都極為豐富,更需要通過精密的協調與安排讓這些優勢充分的在戰場上體現出來,經劉桓、田豫、陳群、戲志才等人的共同研究及對戰場形勢的周密分析,燕地預備役在保證生產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了第一次總動員,青州之戰後損失頗重的龍驤、烈火二軍能夠迅速的得到補充便仰仗於此,不但在物資上要做到供應及時,兵員上亦要讓燕王後顧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