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九章 所見略同

謀臣猛將何者更重?此處很難加以評述,標準答案莫過於兩者之相輔相成,而在羅大大的巨著之中,智謀之士的作用顯然要勝過一眾猛將,於是乎給讀者們留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所謂大將就是要有過人的武勇,其將略倒在其次,至於行軍布陣出謀劃策則是一幹謀士的事情,演義之中飛將呂布,五虎上將,虎癡惡來的名聲要遠遠勝過曹營五子良將便是一個很大的例證,可其中卻有著很多的偏頗之處。

帶著後世的經歷穿越漢末,自身不但已然成了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有著百戰不殆之名又是身居風雲將譜之上,麾下謀臣猛將為數眾多,劉毅對此顯然有著很高的發言權!但以勇武與智謀來作為劃分並不是太過明確的標準,可以如此說,當真讓郭嘉與徐晃各統一軍交手的話勝負絕對難料。有時候,謀臣與大將之間是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的,尤其是像關羽張飛徐晃張合張遼這般文武雙全的名將,他們對於戰場形勢的分析判斷和軍中實務的了解絕不會在那些謀臣之下。

倘若強要加以區分,恐怕那些知名的謀臣應該在大局的分析上要更勝一籌,因為戰爭從來就不是僅僅體現在戰場之上的,那些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奇謀之中所包含的也未必盡是兵法,對對方心理的把握,自身淵博的知識,以及對麾下的知人善用都會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而倘若論及軍中實際的一應操作,武將們又會占據不少的優勢。

劉毅不敢說自己對此的分析就是完全正確,但肯定有可取之處,以此作為出發點,提高麾下戰將的大局觀讓他們掌握一些戰場之外的知識首先可以肯定是不會錯的,至於是否有著良好的效果就要留待實戰的檢驗,因此在幽州武院之中針對燕軍高級將領便開過不少次課目,賈詡、郭嘉、張虎、戲志才包括劉毅自己以及一眾戰將們都曾經登上講台通過具體戰例與事例來講解自己的經驗與得意之處。這種方法有教學之效但更多還是一種交流,眾人都可在此間取長補短。

後世的所見帶來的一些先見之明可以讓劉毅前期在人才的爭奪之中占據不少的先機,但將那些名垂史冊的謀臣猛將們收入麾下就萬事大吉了嗎?這顯然還不足夠,除了對之信任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他們的才能,身為主上亦要想法設法的將他們的能力再做進一步的提升,此間所包含的目標絕不單單是史上有名之輩,那些原本碌碌無名之人亦可因此脫穎而出取得不下前者甚至還要勝過的生命地位!也許這也是穿越者最大的樂趣之一,會讓他們有一種創造歷史的自豪。

與此處燕王劉毅還是有著頗大的作為的,張虎這個最大的例證不用多言,似李鐵牛、李元霸、洪彪等輩經過戰場的驗證亦可作為合格的戰將而載入史冊。而趙雲、甘寧、嚴綱等等一眾原本有名的戰將也會比他們在另一個時空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其中還有一部分在原先的歷史軌跡之中本已應該戰死沙場卻因劉毅的到來而改變了命運,亦可將自己的能力盡情展現出來,高順便是其中之一!

後世的劉毅對三國這段歷史是很感興趣的,有很大的一部分也是來源於三國演義,趙雲這個角色得到了人們最多的喜愛但在史實之中他的評價比起那些名將來卻並不高,對此朗生心中自然有著自己的分析,很可能家世與學識就是限制他成就的最大瓶頸。不管事實是否如他所想,但今世他是按照這個思路去改造子龍的,至少從今天的結果來看,已然身為天下有數名將的趙雲驗證了他此前的看法是正確的。

在溫候呂布麾下,張遼高順素來齊名,二人也的確有著出類拔萃的為將之能,但其中亦有區別之處,文遠通文墨,知識面較之後者亦要寬闊許多,而高敬方的才幹更多則是來自他的苦工務實,實戰經驗二人亦是並駕齊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張遼的理論基礎與文化功底要勝過高順,一開始這個優勢可能並不明顯,但隨著地位的提升與麾下的增多二者之間的差距就會體現出來,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倘若不是聽從勸說而飽覽群書刻苦學習,呂蒙最多也就是一個合格的武將遠遠做不到東吳大都督的位置!

他能有巨大的成就的確應該感謝規勸他的孫權,但並不是所有將領都願意聽人勸的,這與其本身的性格與勸人者的威望都有著很大的聯系。一般而言這些已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武將都有著自己的驕傲,想讓他們改變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使勸導呂蒙的不是孫仲謀也未必就有如此效果,亦可見隨時關注自己麾下人才便對其加以改造並不是劉毅一個人的想法,真正有眼光的主上都會如此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