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雨中行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在《盡心下》所描述的一種理想化的政治制度,本來在漢末孟子的地位還沒有後世那般崇高,但劉毅的來到改變了這一點,原因無他,他需要這樣的理論去作為統治的基礎!治國不是想當然的事情,穿越者也無法改變當時的社會結構,但當他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之後,他便可以加以改良。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與道義就成了大漢王朝治國的基礎,這樣的基礎劉毅是不會去觸及的,否則就是開他自己的玩笑了。來自後世的朗生重視百姓的利益,就必須要為他的改良去尋找理論支持,孟子的這個言論就是最好的理由,而幽州書院也便成了他的喉舌,此處的重要性決不下與戰爭的勝利,亦是其爭霸天下所必須的堅實基礎,他要盡可能的去爭取所有階層的支持。

亂世之中百姓的願望是極為樸素的,生活安定兩餐溫飽就是他們的需求,當年並州百姓之中曾經流行一段歌謠,“盼劉郎、盼劉郎、劉郎來了好過年,早也飽、晚也飽,家中有糧心不慌!”似此般的民謠還有許多,百姓們對與給了他們兩餐溫飽與安定生活的劉大將軍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更別說他們現在不僅三餐溫飽還能穿暖!

當然這一切不是光有理論基礎就可行的,社會生產的發展才是關鍵,劉毅重視農業這個立國之本,並將後世的很多經驗引入到生產之中,再加上那些精於農事之人的合力研究,他治下數州的糧食便漸漸的富足起來,稅賦是一定比例的,當然其中那些重合繳納之處都經過了調整,百姓雖然交的多了,可自己所能剩余的卻更多,對士族而言,他們的所得也在增加之中,生產的進步大大緩和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使得劉毅的統治基礎更為的穩固,反過來推動了理論的發展。

改良而不改變,寧可保守也不激進,這是劉毅在治政之上的原則,太過激進的方法只會去觸動某個階層的根本利益,而當他們的利益被侵占之後,反對便會接踵而來,所謂內羞政理,外戰天下,內部不合一定會使得劉毅爭霸天下的舉動受到制約,所以他必須小心翼翼的行事,可以說在治政一事之上與劉毅在軍事中的作風是截然相反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改良的目的還是為了改變,不過這要講究時機,待到自己一統天下並一言九鼎之後,他會找準機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歷史上曹孟德在治政之中便與氏族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人才的選擇上,他的兩道求賢令都在根本上顛覆了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在劉毅眼中,這也很可能就是其最終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

當然這樣的舉動也正表現出了曹操劃時代的眼光,這種敢為天下先的氣度非大英雄不可有。後世的劉毅是個比較傳統的人,三國之中他還是比較傾向與劉備一系的,但這絲毫不能改變曹孟德在他心中三國第一英雄的地位,哪怕是今世自己穿越來到之後也是一般!

其實他對於人才的態度與取得的方法有很多都來自曹操的作法,只是在表面上進行了一些改良,實施之中他會很小心的去盡量不觸及士族的利益,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奪取天下!他勝過曹孟德的地方就是眼光與經驗,歷史之中有著太多的經驗教訓可以供他參詳。

在漢末亂世之中,百姓的歸屬感並非十分強烈,整部三國演義之中對此的描述也只出現過一次,那便是劉皇叔攜民渡江,可這也許只是羅大大擡高劉備地位的一種筆法!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習慣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生活,而諸侯之間的互相攻伐在百姓心中很難說出個誰對誰錯,不過這一點在劉毅的身上卻得到了改變。

首先他能給予百姓一定的社會地位與安寧生活,讓他們不用天天提心吊膽不知明日在何方,其次還是不得不說他的皇族身份,至少在百姓心中劉大將軍代表著皇綱正統,這一點是極為關鍵的。本來即使如此百姓在戰陣之中的地位也很難顯現,因為在劉毅目前為止的軍事生涯中從未有自己屬領遭受攻擊的先例,司州之戰開了這個先河。

安寧的生活被打破,富足的家園被摧毀,而做了這一切的人又是所謂的亂臣賊子,百姓心中自然而然的便會恨之入骨!面對那些精銳強悍的士卒,他們沒有抵抗的能力,這樣的仇恨只能埋藏在內心深處,可當能夠為他們做主的劉大將軍來到之後,百姓心中的仇恨和重新過安寧生活的願望便在一瞬間爆發出來,給了他們好生活的劉將軍是好人,與之作對的就一定是壞人,這個評斷標準很樸素卻極為實際。

此時再加上各地州府的號召,那種一呼百應,百呼萬應的場景就不難解釋了,對樊稠的兩萬士卒而言需要用五天才能完成的任務僅僅兩日就在四面八方趕來的百姓相助之下得到了完美的達成,他們可以主動為劉毅軍刺探軍情,為他們送水送糧,人和這個戰陣要素在司州之戰的體現的近乎無暇,就連劉毅都不得不感嘆百姓的力量。本來他還對盡殲二十余萬聯軍與境內有一些忐忑,現在卻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