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新作問世】(第2/2頁)

妻子唐筼催了他好幾次睡覺,陳寅恪卻不忍釋卷,等他把這本書看完已是第二天上午。囫圇吃過早飯,陳寅恪蒙頭大睡,下午醒來繼續重新閱讀起來。

《萬歷十五年》確實是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進行主觀臆測,但全書卻選取了萬歷皇帝、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多個人物展開。每個人物的身份、立場和著眼點都不同,這些綜合起來就生動的反映出一個時代。

特別是書中對明朝社會經濟的討論,讓陳寅恪耳目一新。在這裏,周赫煊刪除了原著的“數目字理論”,因為這個理論太過牽強、機械和片面,而是從政體和文化角度進行論證。

又是一天傍晚,陳寅恪放下手中的《萬歷十五年》。

陳寅恪屬於頂級的史學家,他可以非常清晰的發現,《萬歷十五年》處處都在影射民國。這對普通讀者來說極為困難,但對陳寅恪而言卻極為輕松。

陳寅恪是什麽人?

後世的歷史網絡小說,寫三國必然提到“閹宦集團”和“士大夫集團”,寫隋唐的必然提到“關隴集團”,這些概念都是陳寅恪在民國時期提出的。他非常善於分析總結歷史政體派系,也對歷朝的文化和經濟非常敏感,而《萬歷十五年》就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給寫活了。

當陳寅恪第五次通讀《萬歷十五年》的時候,他不僅著眼於民國,更把目光放到從唐宋到明清的歷代中國。

在這本書的結尾,作者的寫作意圖暴露無遺,他在總結中國落後的原因,討論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四海升平的“萬歷十五年”,則在影射此時的民國,且此時的民國比“萬歷十五年”更加不堪。

“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這句話聯系前文對明朝社會的分析,再聯系民國的社會狀況,無疑是在說:“中華民國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陳寅恪心緒難平,看完這本書後,他已經不去想抗戰是否能勝利了,而是苦苦思索中國社會的未來出路。

擺下紙筆,端坐良久,陳寅恪開始寫評論:《讀周先生之萬歷十五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