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周先生的明史初探】

說起來很稀奇,《非攻》被停刊居然沒有引起什麽波瀾。

無數同行和讀者對此早有預料,因為《人市》實在寫得太黑暗了,而且毫不掩飾地譴責中央的軍糧征購政策。於是沒人站出來為周赫煊討公道,求仁得仁而已,大家只是感慨以後不能再訂購《非攻》了。

《非攻》是戰前創辦的,周赫煊在這份雜志上撰寫了近200篇評論文章。特別是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以及對日本政策的解讀,屬於近年來國人了解世界的首選資料,甚至老蔣侍從室還專門建立了相關研究小組。

現在《非攻》不能再辦下去,讓無數讀者失望之極。

但周赫煊的那篇小說《人市》,由於寫得極度尖銳,讓人們對河南災情的關注更上一層樓。各報紛紛派記者前往河南不說,民間團體也積極響應,西南各省的老百姓餓著肚子向河南捐款捐物。

河南救災委員會也頂不住輿論壓力,開始全速遠轉起來——至少表面上他們在全力賑災。而陜西和河南邊界的駐軍,也不再攔截逃荒災民,這讓陜西省府官員天天臭罵周赫煊多事兒。

多事的周赫煊,被禁足了。

周公館的兩道大門,全天候都有衛兵看守。這些士兵來頭不小,屬於老蔣的外衛,就是平時負責幫老蔣看門開道的那些。

只要周赫煊跨出自家大門,就會被衛兵攔住,然後非常恭敬的把他請回去。在周赫煊打了好幾通騷擾電話後,老蔣終於松口,開恩允許周赫煊到江邊去釣魚。

對於老蔣布置的讀史任務,周赫煊也在認真執行,並且在1943年春節發表了第一篇相關論文:《沈萬三之死——明史探疑》。

這天,常凱申剛剛看完前線戰報,侍從秘書突然拿著論文進來說:“總座,這是周先生派人送來的讀史心得。”

常凱申一看標題就發火了,罵道:“混賬,我讓他了解東林黨之禍,他卻給我研究沈萬三之死!”

侍從秘書靜立一旁,不敢言語。

常凱申問:“這篇文章你看了嗎?”

侍從秘書說:“看過了。”

常凱申又問:“周明誠認為沈萬三是怎麽死的?”

“沒說。”侍從秘書道。

“那他還寫什麽沈萬三之死?”常凱申頗為無語。

侍從秘書道:“周先生認為《明史》關於沈萬三的內容是胡亂編造的,朱元璋根本沒有流放過沈萬三。”

自晚清以來,《明史》屬於中國史學界的重點研究對象,而且往往還跟革命聯系到一起。既然要推翻滿清暴政,那麽就必須證明滿清的非正義性,從而就要為朱家皇室正名。

一直到抗戰期間,《明史》依舊是熱門學問。

國統區的史學家研究《明史》,是總結明亡的教訓。中華民國就如大明王朝,而日本侵略則如滿清入關,以史為鑒,告誡國民政府如何修政愛民、如何抵禦外寇。比如抗戰之初,史學家們就以南明內訌為例子,呼籲應該同仇敵愾、一致抗日才能保衛國家。

而淪陷區的史學家,則各種謳歌明末的民族英雄,靠打擦邊球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當然,由於常凱申屬於王陽明的信徒,此時也有一大堆專門研究弘治、正德兩朝的明史學家。

整個民國年間,明史研究著作浩如煙海。後世網友痛批東林黨、質疑袁崇煥的論調,早在那個時候就有了,只不過袁崇煥依舊被認為是民族英雄,而東林黨則變得臭名昭著。

常凱申也是喜歡讀史書的,特別是《明史》,畢竟他崇拜王陽明嘛。

怒氣消散之後,常凱申立即翻閱周赫煊的論文,居然越看越覺得有意思。

據《明史·後妃傳》記載:“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後諫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不詳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

這就是關於沈萬三那個流傳已久的故事來源,因為沈萬三出錢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城墻,還想要出錢犒勞軍隊,立即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憚。朱元璋本來想殺沈萬三,遭馬皇後一通勸諫,終於改為把沈萬三流放雲南。

民間還附會出各種野史,比如什麽聚寶盆啊,又比如沈萬三在雲南得道成仙啊,甚至在康熙年間還有人自稱見到了沈萬三。

然而,周赫煊在文章裏說,他收藏了一本乾隆年刻的《吳江縣志》。據這本縣志記載,沈萬三在張士誠治下就已經死了,根本就不挨朱元璋的邊兒,更不可能出錢幫朱元璋修城墻。

《吳江縣志》的史料來源是《吳江志》,而《吳江志》的編撰者又是沈萬三的兒女親家,幾乎沒有說謊的可能性。

也即是說,沈萬三是元朝人,生於元朝,死於元朝,跟大明朝沒關系。他活著的時候,朱元璋也還沒占領吳江。他所生活的地方由張士誠占據,而張士誠又跟朱元璋是死對頭。若沈萬三出錢幫朱元璋修城墻,那都不用朱元璋把他流放雲南,他全家早就被張士誠給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