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柏林】

1936年2月底,周赫煊的傷勢已經徹底恢復,正式啟程前往德國柏林。

隨行的,只有張樂怡、於珮琛和孫永振,而孟小冬、廖雅泉她們則帶著孩子返回中國。費雯麗也跟著回去了,她整整一年沒有見到女兒,準備在中國住幾個月再去好萊塢。

讓人非常意外的是,婉容留在了倫敦,正式進入考陶爾德藝術學院進修油畫。在後世,這所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不過此時還屬於獨立高等藝術學院。

順便一提,單身30多年的孫永振,終於找到老婆了,而且還是個金發異國妹子。

由於用身體幫周赫煊擋槍,孫永振屁股挨了一下,居然就跟醫院的女護士對上眼。兩人交流時語言不通,只能靠手勢比劃,一來二去還真成了好事。

就在1月份的時候,孫永振結婚了,周赫煊封了一份1888英鎊的大紅包。兩人在倫敦一座教堂舉行婚禮,那個叫艾倫的女護士跟著孟小冬前往中國,打算在天津再補一場中式婚宴。

1936年3月8日,周赫煊等人從倫敦坐船來到漢堡,隨後轉乘火車前往柏林。

火車上,一份德文報紙的頭版標題,赫然印著“熱烈慶祝國家軍隊進駐萊茵”等字樣。周赫煊看得直搖頭,對旁邊的湯因比說:“戰爭的腳步來臨了。”

“周,你想得太多了,這只是德國恢復正常國家的表現而已。”湯因比笑道。

周赫煊搖頭說:“不,這預示著戰爭。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屬於公開撕毀《凡爾賽合約》的行為。”

“《凡爾賽合約》本來就對德國不公平。”湯因比辯解道。

這種論調屬於歐洲的普遍看法,就連當年主張制裁德國的英法兩國人民,都覺得《凡爾賽合約》對德國太苛刻。希特勒和德國撕毀《凡爾賽合約》的行為,是被歐洲各國廣泛同情和認可的。

“不公平?呵呵,”周赫煊的笑聲中帶著嘲諷,“《凡爾賽合約》最不公平的地方,是中國作為戰勝國,卻被列強瓜分利益。”

湯因比聳聳肩說:“我很抱歉,但時局如此,弱國只能忍受欺淩。”

周赫煊無奈道:“我也只是說說而已。”

“說實話,我並不認同你對德國未來的預估,”湯因比說道,“德國肯定會向周邊擴張,但它最多能吞掉波蘭,然後向蘇聯進軍,不可能給英法兩國構成威脅。”

“我們拭目以待吧。”周赫煊沒再廢話,這種事情說不清楚。

《歷史研究》的前兩卷,是由周赫煊和湯因比“合著”的,但現在他們已經走向分歧。

湯因比在創作《歷史研究》第三卷時,明顯得到了英國政府的資金支持,許多內容都在為英國30年代的外交政策服務。也因此,《歷史研究》第三卷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話歪著說,有些話不說透,類似於孔子、司馬遷著史時的春秋筆法。

就拿“大一統國家”來說,湯因比為了阻止希特勒將歐洲結成統一板塊,瘋狂否定“大一統國家”的積極影響,完全就是在玩學術恐嚇。連帶著把中國往死裏黑,認為中國走向衰弱,正是源於早早就形成“大一統國家”。

而在字裏行間,湯因比又通過對印度的論述,暗示只有英國才有資格搞“大一統國家”,並認為印度形成大一統歸功於英國恩賜。而事實上,英國為了長期統治印度,不遺余力的將印度“碎片化”,這導致印度獨立之後,經濟、文化、宗教、政治完全處於四分五裂狀態。

周赫煊當然不高興,他已經不想跟湯因比“合作”了,現在兩人的歷史學術文章都是分開署名發表的。湯因比已經淪為英國政府的禦用學者,《歷史研究》第三卷的某些觀點是違心的,只不過湯因比還保留著學者底線,把真話藏在假話後邊,需要認真思考才能發現。

然而,湯因比已經是國際學術權威,他的著作觀點不容置疑。包括中國此時的許多史學家,在讀湯因比的作品時,往往都不帶腦子,英國文化學術擴張隨著《歷史研究》第三卷風行全世界。

直至二戰結束,《歷史研究》的後續內容出版,湯因比依舊靠著學術文章影響全世界。這本書的內容,是跟英國外交政策息息相關的,比如戰後通過文化“捧殺”,引導美國和蘇聯對立,順便把中國也一起繞進去。

“冷戰”的文化學術基調,完全可以在《歷史研究》當中找到影子。

正因為湯因比利用學術理論挑起兩極對立,到了1950年左右,他的學術思想遭到許多歷史學者的抨擊。

沒有誰是聖人,湯因比有自己的祖國,他的學術就是為英國服務的。

於是乎,這個時空的史學界,就出現了兩個版本的《歷史研究》。前兩卷為周赫煊、湯因比合著,從第三卷開始,他們雖然還保持著交流,但學術思想已經分道揚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