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中國工人】

周培源是誰?

後世物理專業的學生想必非常熟悉,這位先生是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未來還會擔任清華教務長、北大校長和中科院副院長。

見徐志摩等人面露疑惑,周培源解釋道:“講得通俗一點,地球擁有萬有引力,我們拋出去的物體必然落回地面。但是,將物體拋出去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當空氣阻力足夠小,速度又足夠大的時候,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回地面,它將圍繞著地球旋轉,成為一顆做繞地運動的衛星。”

“就像月亮一樣?”林徽因驚訝道。

周培源點頭道:“是的,月球也是地球的衛星,如果人類能制造出繞地運行物體,那麽這個物體可以稱為人造地球衛星。所以我說《泰坦尼克號》這本書很有趣,書中的那些未來科技看似異想天開,其實是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的。”

鄧叔存笑道:“以前的飛機和潛艇,也只是科幻小說裏的想象物,現在不照樣成為現實了?要我說啊,文學也是科學的推動力之一。”

“這個人造衛星理論是周先生提出來的?”馮文炳好奇道。

周培源想了想說:“確切地說,是牛頓最先提出的。牛頓先生提出猜想,在高山上發射一枚炮彈,炮彈速度越大,落點就越遠。由於地球是圓的,當炮彈速度達到一定的時候,炮彈就不會落下來。這個設想,就叫做‘牛頓的大炮’。”

徐志摩拍手贊道:“牛翁真乃奇人也!這個人造地球衛星,該不會真能制造出來吧?”

周培源仔細思考道:“很難。日月的引力、地球的引力、大氣的阻力,這些力場交織起來非常復雜。最重要的是,如何讓人造地球衛星具備足夠的初速度,以現在的科學手段很難達成。”

如今的周培源,已經在進行量子力學的研究了。再過幾年,他還會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並參加愛因斯坦親自領導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從事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

直至抗戰爆發,周培源秉承科學救國的志向,毅然把研究方向轉為流體力學——這倒是跟火箭和人造衛星有關聯。

周培源對《泰坦尼克號》裏的人造衛星很感興趣,可惜這裏一堆文科生、工科生,沒法跟他深入討論理科話題。

徐志摩他們這邊還在談文學,政治話題圈子那邊已經討論完寧粵之爭,陳岱蓀突然問:“聽說孟和兄最近準備去歐洲?”

“下個月就動身,”陶孟和笑道,“荷蘭海牙召開世界社會經濟會議,邀請我前去參加。”

陳岱蓀自己就是經濟學家,他有些羨慕地說:“還是孟和兄有影響力啊,世界社會經濟會議都主動邀請你。是不是又有什麽新的研究成果了?”

陶孟和說道:“剛剛完成一個調查報告,研究對象是中國的工業和工人。”

“哦,孟和兄快說說。”陳岱蓀對此很感興趣。

陶孟和講述道:“中國的工業發展非常畸形,工人大都集中在以紡織為主的輕工業工廠,其次是礦山和鐵路。資本家為了攫取利益,大量雇傭薪資相對較低的女工和童工,這種現象在外資公司裏面尤為常見。女工數量增加得特別快,十年前女工只占全國工人數量的三分之一,這個數據到現在已經變成了45.7%。童工在輕工業部門一直在使用,而且朝著低齡化的方向發展,我這次調查走訪了六個大城市,年齡最小的童工竟只有6歲!”

陳岱蓀苦笑道:“資本家嘛,為了利益可不管什麽童工不童工,不論歐洲還是美洲,盡皆如此。”

陶孟和又講:“中國和美國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具體情況更為惡劣,傳統的包身工和學徒制也延續到現代工廠裏面。一些窮困的底層家庭,為了讓孩子學到謀生手藝,就主動送去工廠當學徒。學徒要在工廠裏面拜師,剛開始只能打雜,一年或數年時間都沒有工資,直到被工廠和師父肯定後,才能從微薄的工資拿起。甚至有些狠心的師父,還要截留徒弟的工資。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日資工廠,日本人把工廠學徒工稱為‘養成工’。”

徐志摩聽到這邊討論的話題,頓時氣憤道:“真是豈有此理,日本人也太可惡了!”

“更可恨的是包身工,”陶孟和說,“包身工主要出現在礦業和紡織業。有些采礦公司,全部使用包身工,就連規模較大的新式礦業公司,也有27%-77%屬於包身工。其次是紗廠,老板常常派人去鄉下招工,利用鄉民的無知橫加盤剝。這些包身工毫無人身自由可言,勞動強度極大,卻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甚至過著非人的奴隸生活,被資本家榨幹身上流淌的每一滴血。”

陶孟和的這番話聽得眾人瞠目結舌,金嶽霖驚訝道:“這些包身工,跟以前美國的黑人奴隸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