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華工】

在21世紀,世界各個角落都有“唐人街”,而巴黎的華人聚集地叫做“13街區”。

1929年的巴黎,還沒有“13街區”這個稱呼,但卻已經聚集了不少華人。比如我朝的周、鄧兩位偉人留學法國時,都曾在這裏居住過。

周赫煊在眾多留法學生的簇擁下,來到塞納河左岸的一片街區。

嚴格來說,不能叫街區,有點類似於棚戶區或者城鄉結合部。這裏沒有高樓大廈,不似巴黎主城區那麽繁華,但也不至於被稱為貧民窟。

此地的建築明顯沒有經過嚴格規劃,七歪八扭的隨處亂建,大多以平房和二、三層小樓為主。雖然淩亂繁雜,但亂中有序,街道兩旁掛著不少漢字招牌,一些小店的生意也頗為繁忙。

李石曾介紹道:“留法的學生大多家境貧寒,他們租不起城裏的房子,只能住在巴黎近郊,這裏是最好的選擇。”

周赫煊問:“此地有多少常駐華人?”

“不太清楚,”李石曾想了想說,“至少也有一兩萬吧。不只是華人,許多來自東南亞和東亞的移民,到巴黎後也會選擇在這裏定居。所以你別看到處是黃皮膚,但並不都是中國人。”

周赫煊問:“這裏的華人生活如何?”

李石曾苦笑道:“也就那樣。只要努力工作,還是能夠維持生存的。關鍵是社會地位比較低,屬於巴黎的邊緣人物,雖然他們已經入了法國籍,但卻沒有選舉的權利。”

幾百人走在街道上,這裏的居民紛紛好奇觀望。

有個包子鋪的店主在人群中遇到熟人,過來問道:“林同學,你們這是在搞遊行?”

那留學生笑道:“我們剛從火車站接了周先生回來,看到沒有,前面那位就是周先生。”

“就是那個讓法國人都稱道的周先生?”店主驚訝地問。

“當然是他。”留學生自豪地說。

店主聞言立即跑回包子鋪中,撿出十多個肉包子,用上好的牛皮紙包著,沖到周赫煊面前說:“周先生,您吃包子!”

“謝謝。”周赫煊詫異之下,隨即笑著掏錢。

店主連忙拒絕:“不要錢,都是白送的。”

周赫煊說:“那怎麽好意思?”

店主滿面笑容道:“周先生給咱們中國人長臉了,這只是本人的一點心意。”

“多謝了。”周赫煊抱拳道,讓孫永振把包子收好。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口銳減,開始大量接收外來移民。如今華人移民法國是很容易的,但在傳統的觀念中,不管自己取得了哪國國籍,依然自認為屬於中國人。

美國那邊也是如此,美籍華人皆以中國人自居。

不管是孫中山鬧革命、常凱申領導北伐,還是以後的抗日戰爭,這些華人一直在積極捐款。甚至,還有長輩派兒孫回國參戰的,他們的愛國行為比許多本土國人更加純粹。

最大的原因,還是中國太弱,海外遊子常常受欺負,做夢都想著祖國能夠早日強大。

當聽說是周赫煊來了,沿街不少華人都跑來圍觀,送禮者不在少數。雖然都是些水果、包子、零食之類的小東西,但還是讓周赫煊非常感觸,看著他們淳樸的笑容,周赫煊有種想要抹淚的沖動。

眾人的目的地,是一家名為“中華大飯店”的飯館。

店名取得很響亮,但也只是棟二層小樓而已,根本無法容納幾百人同時吃飯。

李石曾進店後,抱拳對一個中年男子說道:“陳老板,今天要麻煩你了,周先生大請客。”

陳老板驚訝地看著周赫煊:“就是報紙上那位周先生?”

“正是,”李石曾介紹說,“明誠,這位是陳英陳老板,山東人,他做的魯菜很地道。”

“陳老板好。”周赫煊問候說。

“稀客,稀客,”陳英瞅了一眼外頭的大部隊,對店夥計大喊,“快去準備吃的,再去隔壁借些桌子板凳來,店裏擺不下就擺在外頭!”

店夥計為難說:“老板,廚房裏食材不夠。”

“那就去買,買不到就借!快去快回!”陳英不容置疑地喊道。

“誒,我馬上就去。”幾個店夥計全體出動。

陳英又把櫃台內的法國女人喊出來,介紹說:“周先生,這是我老婆,她叫米歇爾。”

“陳太太你好。”周赫煊點頭笑道。

米歇爾長得還算漂亮,就是臉上有許多雀斑。她似乎非常內向,縮到丈夫身後,用有些拗口的中文說:“你好。”

由於人數實在太多,飯菜根本來不及端上來。

陳英只好先招呼大家坐下,然後扛著一口袋花生出來,每桌抓上幾把,又讓妻子給眾人倒酒,歉意地說:“大家先聊著,飯菜很快就好。”

“陳老板也請坐吧。”周赫煊笑道。

陳英笑呵呵坐下,抱歉道:“周先生,小店沒啥可招待的,您多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