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諾貝爾候選人】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先生,正在台上用法語做著演講:“中國的思想和文化改革,是有著巨大阻力的。就拿穿西裝來說,菲律賓人摩登的西式裝扮,令我非常吃驚。他們穿著最時尚的歐式服裝,顯得十分愜意。與他們相比,中國人差得很遠,還有好多人在穿長衫馬褂。我震驚不已,思索良久之後恍然大悟。事情其實很簡單:以前菲律賓人並不穿衣服,他們都光著身子行走。有人給他們衣服穿,他們自然就穿了……”

“哈哈哈哈……”台下的法國佬一陣哄笑。

張伯苓繼續說道:“中國人就不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按照自己的方法,依著自己的方便和性子量體裁衣。這樣就是衣服總是順著中國人,適合中國人,一旦穿上西方人的衣服,就覺得很別扭,沒有日本人和菲律賓人那樣自在。文化和思想也是如此,即使在直接受西方影響而產生的現代化問題上,中國人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和習慣……向外國文化學習能夠幫我們處理好國際關系,保持中國應有的國際地位,但也要注意外國文化有許多局限性,決不能讓外來文化成為民族精神之魂……為此,中國青年決不能忘本,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歷史,才能熱愛本國歷史,才能置身於國家發展的潮流中,帶來有益的革新,而不是損害民族文化!”

“啪啪啪啪!”

掌聲雷動,現場的法國人和中國留學生熱烈地拍著巴掌。

等張伯苓演講結束,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校長杜卡爾,熱情地和他握手道:“張先生,你的講話非常幽默生動,你的愛國情操也令本人十分佩服!”

“您太客氣了,”張伯苓說,“還要多多感謝貴校,對中國學生的照顧。”

杜卡爾笑道:“中國學生非常刻苦,他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

民國時期,特別是20年代,留法的中國學生非常多,數量僅次於美國。

因為法國很多學校免收學費,而且一戰後法國人口銳減,需要大量的廉價工人。為了增加自身在中國的影響力,以及招收更多的中國勞工,法國政府積極鼓勵中國人赴法留學。

只1919年7月份,法國政府就贈送了500張船票給勤工儉學的學生,還向中國的留法預備班提供獎學金。

於是乎,無數追求進步,但又沒錢留學的中國貧寒子弟,便有了一個難得的留洋機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窮學生瘋狂湧入法國,年齡最小者才10歲,年齡最大者54歲(女性)。他們的學習環境極其艱苦,幹的是最廉價、最辛勞的工作,還要在做工之余努力學習知識。

我黨的多位領導人,都有在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歷,具體名字就不說了。

李石曾為什麽在民國教育界那麽有影響力?

就是因為他在留法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不僅和蔡元培等人一起組織留法活動,而且還自己在法國開設豆腐坊,為留學生創造工作崗位。

至於張伯苓這次到歐洲,主要是來為南開大學籌集經費的,順便作為中國代表參加日內瓦國際教育會議。

聊了一會兒中國留學生,杜卡爾突然問道:“張先生,你認識周赫煊先生嗎?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國思想家。”

“當然認識,我的學生正好和他創辦的電台有合作。”張伯苓笑道。

張伯苓這次籌集辦學經費的旅行,是從東北開始的,找張學良忽悠了20萬大洋。然後沿西伯利亞鐵路抵達蘇聯,再從蘇聯南下經過德國,隨後來到法國,他還準備去西班牙看看。

自從來到法國後,張伯苓不管是跟誰打交道,對方都要問起周赫煊,這讓他大感詫異。

張伯苓看了報紙才知道,原來周赫煊的小說和學術著作,這段時間正風靡整個法國,已經成為法國人最熟悉的中國人。

張伯苓在前幾天寄回國的旅歐遊記中寫道:“周先生在法國的受歡迎程度令我吃驚,無論大眾報紙,亦或學術期刊,談及中國者,必談周赫煊。對法國人而言,周先生之於中國,正如泰戈爾之於印度,具有著代表國家和民族的意義。而中國留法學生,亦將周先生視為偶像,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張伯苓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做完學術交流,又會見了一些當地的留學生,這才繼續南行前往西班牙。

在火車上,張伯苓閱讀報紙時,又看到好幾篇提及周赫煊的文章。

不過另一則新聞更加引起張伯苓的注意,題目為——《在國聯會議上,第一次聽到中國話!》

國聯就是聯合國的前身,召開國際會議只用英、法兩種語言。

而就在前兩天,中國駐德奧公使蔣作賓,堅持用漢語在國聯會議上發言,這讓許多參會者感到吃驚。

甚至在散會之後,日本代表專門找到蔣作賓,恭敬地說:“鄙人極為敬佩您的勇氣,能在國聯裏用本國語言講話,以後我們日本也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