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2/4頁)

李素的腦袋被長孫無忌搬弄來搬弄去,頓時有些怒了,使勁一甩頭,掙脫了長孫無忌的騷擾,強笑道:“小侄性子懶散,又好嘴,所以平日裏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讓人吃得飽吃得好,同時也不太累,很多想法都是小侄躺在院子裏曬太陽想出來的。”

房玄齡失笑,指了指他,道:“掛著尚書省都事的官職,三天兩頭不來應差,偷懶竟偷出理由來了,往後你再往老夫這裏遞假條,老夫若不答應是不是耽誤你憂國憂民了?”

李素幹笑:“房相您莫鬧,小侄的官職和爵位已被陛下罷免了……”

李世民嘴角不易察覺地一勾,隨即露出怒色,不滿地哼了一聲,顯然對李素幹的混賬事仍未消氣。

君臣商議片刻,一致覺得設立農學非常有必要,於是李世民表態了。

“農學可設,朕決意在長安城外劃出十頃天字良田,專研作物改良之用,鴻臚寺召集各國使節,命他們將本國作物種子呈來長安,國庫撥錢兩萬貫,工部領匠人先把農學房子蓋起來,再選拔官員,確定官職,最重要的是,農學內不但要召天下各州府有經驗的老農,更要每年選一批寒門農戶子弟進來,將種田的手藝一代代傳下去,此事,玄齡親自調度,務必用最快的時間將農學的底子搭建起來。”

房玄齡凜然領命。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農學之設,獨立於朝堂之外,不參與朝堂政務,如同弘文館一般,是個專門研究學問的地方,不同的是,弘文館治聖賢經義,而農學專司農事,二者並存,澤惠士子萬民,甚善!”

長孫無忌等人聞言一驚。

李世民竟將農學與弘文館並列,可見他對設立農學一事何等重視,以後農學在朝中的地位亦見一斑。

弘文館雖說是專治學問的地方,但能進去講學讀書的人可不一般,裏面教授生徒的老師都是當朝三品以上大員,從弘文館出來的人,通常都是官運青雲直上,被吏部委以重任,武德年設下的弘文館,到了貞觀年間已不知不覺變了味道,成了各方士子們鍍金進修之所,成了一條直通顯赫的天梯。

而設立農學,其初衷同樣也是專研學問,然而它的地位卻與弘文館並列,可見未來將是何等的引人注目,尤其是李世民剛才一句“寒門農戶子弟”,更顯得意味深長,大唐從此以後除了科考取士以外,寒門子弟又多了一條出路,農學的設立對那些千年的世家門閥來說,又是一記重拳,朝廷取寒士而削弱門閥對朝政的影響,農學亦可與科考並列。

一石三鳥,委實高明。

長孫無忌等人想通了裏面的微妙之處後,對李世民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地行禮。

李世民半闔著眼,一邊屈指無意識地敲著桌案,一邊沉思。

“……農學可設監正一人,少監二人,這監正的人選麽……”

說著李世民忽然一睜眼,朝李素望去,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如同有心靈感應一般,不約而同也望向他。

李素一驚,他突然發現自己又幹了一件蠢事,一件把自己帶進溝裏的蠢事,這件事愚蠢的程度大抵自扇十八記耳光也不冤枉。

趁著李世民還未開龍口,李素急忙搶先道:“陛下三思,農學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您素知臣的性子,您覺得把農學交給臣這麽一個人……真的合適嗎?”

李世民一滯,接著露出深表贊同的表情,點頭道:“監正人選,容後商議,總之……”

說著,李世民無比嫌棄地瞥了他一眼,道:“總之,這個人絕不能選那種又饞又懶又愛闖禍一肚子陰謀詭計同時還貪財的混賬,朕的貞觀朝有這麽一個混賬已足夠,不能再多了。”

李素:“……”

是在說我嗎?不是吧?應該是在說程咬金……

……

……

說完了正事,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便告退了。

殿內又只剩下李素和李世民二人。

這次二人沒有陷入沉默,李世民的表情似乎也有了些許變化。

“李素,朕大致明白你為何要破壞和親了,有了這個稻種,真臘國的王子變得很重要了,他與文成公主之私情,朕不能漠然視之。”

李素點頭道:“是,大唐若欲引進真臘國的稻種,僅靠民間商人和百姓在兩國間互通往來是遠遠不夠的,若欲將稻種推廣到南方各州府,這件事無論如何也饒不開真臘國王室,沒有王室的點頭,在大唐推廣種植真臘稻將會很艱難,畢竟真正熟悉它的還是真臘國人,而且以後每年穩定的稻種來源,派遣兩國有經驗的老農互相往來,教授種植的學問等等,這是兩國最深層次的合作,若陛下不顧真臘國王子的感受,執意將他的心上人文成公主許給松贊幹布,恐怕真臘國王室對陛下不滿,引進稻種可就困難重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