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深宮奏對(第2/3頁)

李世民嘆了口氣,道:“大唐為安鄰國之心,效漢朝和親制,這些年大大小小送出去了不少公主與異國和親,為的也是國境一時之安穩,而圖百年之大計,對吐蕃同樣如是,老實說,松贊幹布欲求和親,朕內心是不願答應的,這些蠻子太無禮,早幾年為了求娶公主,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不但差點滅了吐谷渾汗國,而且還強占了我大唐松州,如此強勢行徑求親,教朕怎能忍得下這口氣?可是與三省朝臣商議後,朕不得不答應松贊幹布之請,畢竟,大唐國境首須安穩,平滅薛延陀之後,大唐國庫空虛,實在支撐不起下一場大戰了,送公主和親,也是穩住吐蕃,讓大唐的百姓們多緩幾年的氣……”

李素猶豫了一下,道:“陛下,恕臣直言,國與國之間是和是戰,一個女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弱小的……”

李世民挑了挑眉,笑道:“哦?子正有何高論?朕願聞之,來人,傳舍人筆墨伺候。”

李素眼皮一跳,這是正式的君臣奏對的架勢,搞得有點嚴重了。

於是李素急忙道:“陛下,臣只是隨口一言,陛下莫當真,說得對與錯,亦不必見於史書列傳之中。”

李世民哈哈一笑,道:“朕自登基以來,向來都是廣納四方良諫,故而成就貞觀盛治之功,漢朝王節信曾言:‘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所謂‘兼聽則明’,便是如此了,這也是當一個明君的首要之能,若不然,呵呵,你以為魏徵老匹夫那張破嘴罵了朕十多年,朕不僅沒殺他,還將他尊為國士是為何?”

李素急忙稱是。

說起來,李世民挨罵的本事確實高人一等,平心而論,若李素當皇帝的話,這種每天除了罵皇帝沒別的事可幹的家夥,早被他虐殺了一百遍啊一百遍,由此可見,萬邦崇仰的天可汗陛下……有輕微的受虐傾向?

說話間,中書舍人帶著紙筆匆匆趕到,見禮後徑自坐在二人不遠處,在矮腳桌上從容地鋪開紙,研好墨,提筆靜靜等待,非常正式的君臣奏對場面。

李素嘆了口氣,只好整了整衣冠正襟危坐,沒辦法,這是規矩,一旦出現君臣奏對的場面,他與李世民之間的每一句對話都將記於書紙上,將來還要列入史書之中,作為皇帝治國的一個輔證,標題大概是“李子正諫太宗奏對”之類的,所以不得不嚴肅。

李世民此刻的表情也變得嚴肅了,畢竟這是個大話題,而且旁邊還有中書舍人記錄,若還是一副嬉皮笑臉的樣子未免失之莊重,將來臨死前一看史書,上面無端端描述了皇帝奏對時的表情,說什麽“太宗嬉皮笑臉曰”之類的話,那就很傷感情了。

所以此刻李世民也整了整衣冠,並且揮退了給他打扇的宮女,衣袍下擺也拂正了,並且兩條毛茸茸露在外面的大毛腿也收了回來,很正經的皇帝樣子。

“看來子正對和親制頗有異議,朕願聞子正高論。”李世民沉聲道。

李素抿了抿唇,措辭片刻後,緩緩道:“陛下,臣以為,和親制不可取。首先,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是靠一個女人和親便能決定是和是戰,‘國’是大於‘家’的,不可能因為帝王納的一個異國妃子,便能為了她而放棄整個國家的利益,比如一塊肥沃的無人之土,他想要,別人也想要,這塊無人之土究竟屬於誰?最終難免要靠戰爭勝負來決定誰是主人,絕不會因為他家有個異國妃子便退讓一步,就算帝王自己答應,舉國臣民也不會答應,因為這塊國土,並非帝王的國土,而是整個國家的國土,他放棄了,等於整個國家的利益也被他放棄了,換句話說,這種因私而廢公的帝王,在位必然也不會太長久……”

李世民神情微動,李素這番話,自大唐立國以來,確實無人說過,從皇帝到臣子,都不覺得和親制有何不妥,今日唯有李素說出了不同的想法,而且非常有道理。

“子正接著說,朕洗耳恭聽。”李世民的表情比剛才更誠懇了,連坐姿都端正無比,巍巍然如待國士大賓。

一旁的中書舍人奮筆揮灑,洋洋大篇。

殿內很安靜,李世民不說話,靜靜等待李素開口。

“所謂‘國’者,帝權天授,而萬眾景從,陛下是皇帝,自然明白皇帝不僅是吃喝享樂的,他的責任比任何人都重,他必須要為國中的權貴和平民百姓謀福祉,建功業,是謂‘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業者有其產’,《禮》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陛下,皇帝做到這一步,才算是明君,聖君,權貴和百姓才會無比忠誠地擁戴,反過來說,若因為一個異國和親的妃子,而放棄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國土,放棄了原本可以為國家帶來利益的戰爭,選擇妥協與退讓,這個君主,還算合格的君主嗎?權貴和百姓還會擁戴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