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權傾 第六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2/2頁)

心裏越是擔憂淮東有不臣之心,劉庭州越覺得有必要支持董原在淮西紮下根基,畢竟將來還能有個遏制淮東野心的人物存在,有利於局勢的平衡。

當然了,劉庭州曉得董原處在林縛的位置,未必沒有野心,但形勢如此,即使是飲鴆止渴,淮西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董原身上。

劉庭州又想到楚王元翰成這些天的熱忱,這次不便親自出面來與鹽商相會,但派了王府管事陪董原來濠州,也有從中搭橋牽線之意。

劉庭州心裏暗嘆,立朝來,宗室王藩結交大臣、帥將,就是很忌諱的事情,但如今這個局面,外藩強橫,帝權暗弱,只要楚王元翰成做得不要太過分,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寧魯之爭,當時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淮東的態度,又或者當時魯王不在青州,而在濟南,說不定就能爭過寧王——當時青州沒有強行擁立魯王的實力,林縛率兵就駐屯在萊州,但梁家有,只要梁家先有動作,淮東不想跟梁家拼個兩敗俱傷,那就只能跟著擁立魯王。

劉庭州心想,楚王難道也看到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但不管怎麽說,楚王現在的舉動還不算太出格。而楚王在長淮軍以及淮揚鹽商當中,都擁有很深的影響力,這大概也是董原希望借用的。

楚王與長淮軍的關系,要追溯到淮泗戰事期間,長淮軍被困徐州城裏長達大半年,楚王與嶽冷秋共抵強敵,在長淮軍將卒當中,有很高的聲望。

董原眼下只能從長淮軍內部拉攏將領去節制陶春——陶春除去嶽冷秋的庇護,想要跟董原鬥,怕還是差了一些。

董原眯眼看著碼頭外的洪澤浦湖水,他如今也要算封疆大吏,一員封疆大吏到碼頭來迎接鹽商,還要在四面不遮風的遮棚下等上一個時辰,本來就是驚世駭俗之事,要傳到江寧去,不曉得會引起多少爭議。但是董原這時候需要表現出這樣的姿態來。

說是封疆大吏,董原可不覺得此時有當年出知維揚裏的風光跟輕松。

淮西雖有十萬兵馬,又能每年得朝廷兩百萬兩銀子的接濟,但與淮東的差距還是太大太大,若沒有維揚鹽商的支持,董原都不曉得要怎麽去施展手腳。

丁知儒的到來,才使得淮西的局面有所好轉,維揚鹽商的支持,發揮的作用很微妙,也很關鍵。

當主帥的,若不能掌握人,就要掌握錢糧,屁都沒有一個,下面的將領理會你才怪。如今大家都感到董原能籌到銀子,態度就有所不同——陶春回到渦陽,已經動手裁撤弱卒,第一批三千人的老卒已經開拔到壽州。

只要淮東守住徐州,渦陽有三萬精銳足夠用了,這樣淮西在軍資方面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

為避免驚動羅獻成,董原只派肖魁安率一萬精銳去信陽駐防兼圍剿陳韓三,董原在壽州甚至只保留五千戰卒,他這次大約要將四萬五千余兵馬都轉為屯卒,準備先在壽州廣營屯田。

沒有辦法,除了東陽、廬州兩支兵馬不受控制(所幸人數也有限,總共才兩萬精銳)外,淮西肖魁安部,陶春部以及董原到淮西赴任時,從禦營軍調來的兩萬兵馬也都不是他的嫡系,難以如臂使指的控制。只能借屯田的機會,將一部分兵馬打散了做屯卒,才能打破陶春、肖魁安這些軍頭對部眾的控制,董原才能安插一些親信,或從普通將卒裏提拔一些將領,從而掌握一支聽他命令的嫡系兵馬。

屯卒雖說都是諸軍淘汰下來的老弱,但只要會治軍,湊出一萬精銳不成問題,關鍵還能從流民軍招募丁壯為屯勇。此外,屯田收入掌握在手裏,錢糧用度就不用事事看軍領司使劉庭州的臉色。

董原心裏盤算著,也許有一年時間,他這個封疆大吏才能掌握淮西的主動權。

也惟有手裏有兵,有糧,才能叫陶春、肖魁安這些軍頭聽話。

這些教訓,董原在浙北就有深刻的體會。在富陽戰事之後,孟義山聽話得很,富陽戰事之後,董原的嫡系兵馬受到重創,孟義山恨不得就爬到他臉上去,最終還給吳黨跟淮東聯手擠兌著,將最後一點嫡系兵馬都放棄到淮西來。

至於元翰成的心思,董原多少能體會一些,但這時候談什麽還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