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逐鹿 第八十九章 勸進(一)(第2/2頁)

“好,我們分頭行事,我與林大人去請程兵部!在寧王府匯合!”陳西言興奮地說道。

※※※※※※※※※※※※※※※※

陳西言當然興奮了。他本來已經打定心思退居幕後了,沒想到林續文帶著林縛的勸進表會第一個找上他——他就從一個給遺忘到廟堂之外的老人,一下子給林縛這封勸進表給帶進江寧政局的中心舞台上來。

顧悟塵失勢甚至給逐出江寧都是有可能的,真正有資格追逐相位的也就那麽幾人。

除尚書左右仆射為首輔、次相外,還有黃門侍郎、尚書左右丞等副相之設,一朝通常可設四到六個相位。雖說以首輔、次相最為重要,但副相的權柄仍然要比六部尚書重。林續文帶著林縛的勸進表過來,有擁立之功,又有守津海之功,雖然無望首輔、次相,但副相少不了他一個。

嶽冷秋、程余謙、王添、王學善、余心源等都是新相的候選人。

雖說為擁立一事,大家媾和到一起,等立帝之事塵埃落定,以往看淮東不順眼的,視淮東為敵的,依舊會恢復原樣——在政治上,決定彼此關系的永遠是利益。

除擁立新帝外,淮東還要考慮寧王登位以後的局面。

程余謙能力太差,讓他做首輔的位子,只會將局勢搞得越來越踏糕,不符合淮東的利益。

嶽冷秋與淮東之間的仇怨最深,而嶽冷秋此人心機深沉,野心也大,讓他做首輔,淮東以後會頭疼得要叫娘。

雖說陳西言與淮東也不投合,早年在曲家事上就結下很深的仇怨,但陳西言這人有一樁好,就是對元氏比其他人都要忠心——陳西言代表吳黨,吳黨作為地方勢力的代表,手裏掌握的武備卻又是最弱的,從這種特性出發,吳黨也將天然的希望江寧政權能夠徹底穩定下來。江寧政權越穩定,淮東才能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跟空間,陳西言做首輔才是最符合淮東利益的。林縛在勸進表裏,直接將這點挑明了。

陳西言對元氏忠心不假,但他的功利心也重,突然間有望相位,叫他如何不興奮?

當然,陳西言也是有資格做首輔的,要不是當年給林縛擺了一道,他已經進京頂替陳伯信為相了。

嶽冷秋這時候也沒有爭首輔的心思,政治無非是妥協,比起淮東聯合梁家,顧家父子擁立魯王,眼前的局面比想象中要好得太多。何況首輔的位子先讓陳西言占著,陳西言將有七十歲了,也沒有幾天好折騰。

程余謙本也不是會節外生枝的人。他以江寧兵部尚書位擁立新帝登基,不管擁立誰,都少不了他的好處,他也是最不想節外生枝的人。

※※※※※※※※※※※※※※※※

程余謙雖然品性不算好,也沒有太多做事的魄力,但做官做到這一步,人不會愚蠢,淮東的態度明確下來,他再遲疑不決,擁立之功就沒有他的份了。

嶽冷秋與張晏、劉直三人到寧王府將事情的曲直跟寧王解釋清楚,陳西言、程余謙及林續文隨後就過來了。

寧王元鑒武也是一身冷汗,在此之前雖說他心裏很焦急,但沒有想過會有別人來跟他爭帝位,更沒有想到在青州已經醞釀了這麽大的危機。

林續文將林縛的勸進表從懷裏掏出來獻上,寧王等不得劉直幫他拿過來,一個箭步離開蟠龍雕花椅,將本該呈給他一人看,實際卻先給陳西言、嶽冷秋、張晏、劉直、程余謙等人先看過的勸進表接過來,激動得手都在打顫!

“林家是朝廷的忠臣,大忠臣,大大的忠臣,孤沒有看錯林家……”寧王嗓音因激動變得又細又尖,跟劉直說話聲音似的,讓人聽上去滑稽可笑。

這時候站在堂上的卻沒有人笑他,或為一朝天子,或為階下囚,只是這一線之差,換了誰知道真相如此殘酷,都難以心情平靜的。

按說淮東上勸進表,寧王要借口自己才德欠缺而堅決的推辭掉,待諸臣三番五次的上勸進表之後,他才勉強其難的接受進勸,授意其他人準備登基的事情。

只是事情到這一步還有變數,一向都講究禮制的陳西言,也認為當前最緊要的是將大義名份先定下來,也不管寧王根本就沒有謙讓的意思,與程余謙、嶽冷秋、張晏、劉直等人一並走到堂前跪下來勸進:“國事危急,山河破碎,家不可以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請殿下惘天下臣民之苦,早登大寶,鼎定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