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燕雲劫 第十七章 休整(第2/3頁)

※※※※※※※※※※※※※※※※

不單單北方,中原地區的塢寨通常都是傳統宗族勢力的體現,小泊頭寨裏鄉民十個裏面有九個姓孫。就算東虜來襲,小泊頭寨也是優先容留孫姓子弟。也是這種宗族勢力與凝聚力的體現,在東虜來襲之時,小泊頭寨表現出堅定而頑強的抵抗意志,未曾失陷敵手。

只是這些塢寨相對於城池來說,還太單薄的一些,寨墻為單壁石壘,防盜匪,防小股敵兵能成,但也只能防盜匪,防小股虜騎。

虜敵先前未攻,是強行攻寨得不償失。之前已經掠奪了足夠的人口,再多就要成負擔。金銀財貨,對東胡人來說價值又不大,對於一方勢力來說,人丁才是最大的財富,銀子都是浮雲。林縛此時若要守小泊頭寨,就要考慮東虜能不能忍受滄南失利與王族子弟被殺帶給他們的恥辱——守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能守滄南,就要將滄南鄉民悉數南撤,避免成為反撲來虜騎遷怒的替罪羊。

另一方面就是要利用滄南鄉民南撤,制造江東左軍南撤的假象,迷惑向滄南反撲的虜騎,以求牽制更多的東虜騎兵,減輕濟南府的壓力。

守住濟南府,對大越朝的意義重要,不僅能使濟南府以東,以南的府縣不受東虜騎兵威脅,更能在東虜騎兵退出之後,迅速恢復漕路,保住這條南北命脈線不受影響。

即使在漕運最低潮時期,通過這條漕路每年運往燕京的漕糧也高達三百萬石,一旦燕京得不到足夠漕糧的輸入,燕京民眾以及三邊守軍的軍食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這才是最要老命的。

在剛獲滄南大捷之際,就要滄南四寨鄉民全部撤出,許多人都想不透,不願走。

除了幾個德高望重的塢寨宗族領袖外,真正的誘敵意圖與部署都不可能透露出去,防止中途有人意外掉隊,將這邊的誘敵意圖與部署提前給反撲滄南的虜騎得知——這就給動員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孫豐毅、孫尚望等滄南鄉寨領袖都急得屁股冒煙,片刻都歇不得腳,最終急得沒有辦法,命令鄉兵強行動員各寨鄉民連夜往小泊頭寨轉移。塢寨大都是宗族勢力結寨而居,只要說服塢寨宗族領袖,用蠻橫而直接的辦法反而更方便。財貨都是身外之物,寨子給毀了還能重建,人沒了就什麽都沒了。

※※※※※※※※※※※※※※※※

只要滄南鄉民撤離不成問題,林縛就放下大半的心思,江東左軍休整反而容易,由諸將統領著,除了休整之外,及時的在全軍進行經驗教訓總結也差不多快要形成傳統了。

滄南大捷最重要的斬獲還是軍功,有如此軍功墊底,臨行時還都是倉促招募來的江東左軍再回江寧就幾乎不可能給解散掉。

鼓舞山東諸府縣軍民士氣的同時,也使林縛與江東左軍的聲名傳遍東山諸府縣。

雖說皇上與楚黨都傾向議和,但是屈敵議和是誰都不想承擔的歷史罪名,所以各種勾當都是暗地裏操作,誰都不會在燕南三府都給東虜摧殘成不毛之地時,還敢公然站出來大聲主張要跟東虜議和,誰都不敢站出來說滄南大捷對糜爛到極點的軍民士氣不是件大好事。

除了這些之外,大量的戰馬是滄南大捷的主要斬獲。

事實上,葉濟那顏部強行軍至滄南,隨行駿馬有兩千六百多匹,其中無傷或輕傷不影響騎行的駿馬近有八百余匹,受傷頗重但能養好的戰馬也有八百多匹,受重傷或已經死掉的戰馬就近一千匹。

林縛會從江東左軍置換出八百匹馬用於滄南鄉民南撤,七百多匹傷馬也將隨滄南鄉民青壯從陸路一起轉移去即墨。也許這些傷馬裏面會有很多堅持不到即墨,但是能多帶一匹過去就多一分好處。

由於大越朝失去主要馬源地,這種口外駿馬就顯得尤其的珍貴。

相比較馬匹,被殲虜騎即使有許多是王帳兵精銳,但是兵甲都未必能比得上普通的鎮府軍精良,不過他們從燕南就繳獲了許多好東西。

江東左軍這次繳獲一些鎧甲,差不多也只能彌補江東左軍在此戰中的磨損消耗。東虜弩弓極少,不過騎弓都相當的精良,林縛只挑選四百余張騎弓補充軍中,其他騎弓,兵器以及一批破損嚴重,淘汰下來但還勉強能用的鎧甲都移交給滄南四寨鄉兵。

為便於在馬背上開弓射箭,騎弓較步弓要小許多,力道、射程就不如步弓,不過弓力足的步弓非力大老卒不能用,騎弓倒更合適鄉兵使用。

滄南四寨鄉兵名義上只有六百人,但是東虜騎兵來襲,不要說青壯男子了,哪怕是婦女都要上寨墻協助守寨,四寨鄉民有五千多人,除了老弱年紀尚小的外,基本上可以說是全民皆兵。只不過鄉兵的武器裝備很差,其他臨時組織起來的民勇,更是只拿了把菜刀或扛了把鋤頭就當殺敵的武器。滄南四寨的鄉兵與民勇極需要這批兵甲與弓箭來進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