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不一樣的將門(第2/2頁)

這一次趙禎卻是一反常態,他任命狄青為武科主考。

以往的考試題目主要是兩項,一個是策論,一個是弓馬射箭。

這次的考試科目完全改變了,考試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科目,包括騎射,策論,體能等等。

第二部分則改成了實戰較量。

狄青從軍中抽調了一批年輕將領,先是進行沙盤推演,接著是實戰演習。從頭到尾,沒有一絲一毫的含糊。

而且狄青還制定了近乎殘酷的要求,打贏軍中將領,才算是通過會試。

很不幸,武科的通過率不足兩成,只有區區126人!其中將門子弟,占了95人,剩下的31人,也是武學出身。

論起比例,武科來得要更加驚人!

這也沒有辦法,畢竟武學太專業了,根本不是能滿天下推廣的。

事後趙禎還反思了自己的錯誤。

當初一時興起,就嚷嚷著滿天下辦武學,可試問能當武學教師的,整個大宋有多少?鴻儒哪都有,名將也就那麽幾個!

攤子鋪得很大,投入不少,可是到頭來,卻培養不出幾個合用的人才,有什麽必要嗎?

趙禎找來王寧安和狄青,仔細商量過,毅然廢除了之前的命令。

趙禎決定,成立皇家武學院,並且親自出任山長,太尉狄青提舉日常教務。

皇家武學,在各地設立四處預科學堂。

以後凡是要參加武舉考試,必須進入皇家武學院學習。

而且趙禎還規定了一條,以後所有恩蔭入仕的武官,必須經過武學院培訓,並且通過考核,才能正式領兵,不然,就只能領俸祿,沒法上戰場,更沒法升遷加官。

毫不客氣說,有關武學的改革,步子邁得非常大。

首先,不經過學院培養,就沒法參加武舉考試,換句話說,等於武學院壟斷了武舉。其次,將門的世襲權力也被打破了,你們可以世襲罔替,但是想上戰場,想立大功,就必須有真本事,什麽是真本事?就是武學院的考試!

武舉的改革,等於同時動了將門和文官的奶酪,只是令人驚訝的是卻沒有多少反對聲音,實在是令人玩味。

文官們一直瞧不起武將,這是他們改不了的毛病。

六藝學堂在會試的亮眼表現,讓他們覺得對付六藝更重要。

接著又鬧出了青苗法,鬧出了交子的事情,文官的所有注意力,都被吸引過去了。

至於將門這邊,大家夥也在思量,雖然直接給官職不錯,可是沒有本事,就擡不起頭。再有,經過了幾代人繁衍生息,每一個家族,都有子弟眾多。

拿楊家來說,和楊懷玉平輩的堂兄弟就超過了一百人!

僧多粥少,除了楊懷玉等寥寥幾個,能通過恩蔭入仕,其他人都沒了希望。再過幾代,或許就跟普通百姓一個樣了。

可是進入武學不一樣,大家夥都是一樣,不管嫡庶,誰有本事,誰就能當官領兵,誰家有本事的人多,就能搶更多的武進士。

以後將門子弟不是看祖宗的功勛有多大,而是看家裏頭能撐起門庭的人有多少!

殘酷了很多,可是也公平了很多。

而且王寧安還定了一條規矩,皇家武學原則上按照四六比,也就是普通百姓占四成,將門占六成,算是給了將門很大優惠。

其實王寧安想給普通人更多機會,可為了說服將門,不得不讓步,而且實際的情況,大宋將近七成的高級武將是被將門把持的,能給普通百姓爭到四成名額,已經是拉下臉皮了。

當然,別看只有四成名額,只要足夠優秀,還是能殺出重圍,成了武進士之後,選官升遷,一切靠戰功說話,寒門也不差什麽!

弄清楚了這次變革,也就明白了這幫小子為什麽信心十足。

他們都在皇家武學完成了培養,雖然像潘肅、柳羽、石濤等人因為早有官身,不用參加會試,但是在武學院的結業考試上,他們也是名列前茅,絕對不是繡花枕頭!

曹佾大喇喇勾著王寧安的背,囂張道:“二郎,你可別以為光是你們王家人厲害,他們幾個也都下了苦功夫,不止他們,還有一百多人哇哇叫呢!老弟,壓力大不?”

王寧安哈哈大笑:“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自己吹牛皮沒用!這次對青唐下手,我就要看看你們打仗的本事,是不是和吹牛一樣厲害!”

幾個小子被說的惱羞成怒,瘋狂大叫。

“攻擊青唐,我們演練了不下幾十次,保證讓你驚掉下巴!”潘肅等人,大聲叫嚷,幹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