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很值錢的六藝學生

自從王寧安提議支持重建渤海國,這個滅亡了一百多年的國家才重新進入大家的眼簾。

很多人只知道渤海國的名字,好在京城各種資料繁多,從故紙堆中翻出來了許多文件,稍微整理,大家就發現這個渤海國可真是了不得,正好唯有遼國的東半邊,隔著鴨綠江,就是高麗。

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先後派遣四次人馬,每次都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兵力,損兵折將,好不容易平定了遼東,建立起忽汗州,後來升格為渤海國,正式成為大唐的藩屬之一。

伴隨著契丹崛起,渤海國被遼太祖攻破,渤海故地成為了隸屬遼國的東丹國,後來東丹國也滅亡,整個渤海國並入了大遼的版圖。

看到這些,人們就難免浮想聯翩,假如渤海國還存在,遼國的東邊就有了一個強敵,到時候大宋受到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唐代的時候,渤海國和大宋商貿往來,十分綿密,登州一代就是靠著對渤海國的貿易,繁榮起來。

重建渤海國,走海路通商,不但有利潤可圖,還能分化遼國,為奪取燕雲十六州鋪路。

不得不說,這是一招很妙的棋。

王寧安的主張在朝堂上遭到了相公們的集體抵制,可是在民間卻顯得十分受歡迎,很多在京的士子,各個衙門的官僚小吏,湊在一起的時候,總喜歡聊一聊,絕大多數人都懷著收復燕雲的念頭,扶持渤海國,正式恢復燕雲的第一步。

越來越多的人都忍不住感嘆,“王大人年紀輕輕,一心謀國,奈何當道諸公,皆是鼠膽之輩,豎子不足與謀!”

“人家封妻蔭子,高官厚祿,誰舍得冒險啊!萬一打輸了,豈不是什麽都沒有了!”

又有人抱怨道:“當朝諸公那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燕雲十六州,多好的地方,要是拿回來,最起碼增加十六個知府,上百個知縣,沒準咱們還能撈到一個呢!”

“是啊是啊,這京城的冷衙門是真沒意思,混來混去,連個仆人都請不起,少不得都想辭官不做,哪怕去皇家銀行,能做個襄理也行啊!”

提到了皇家銀行,許多人來了興趣,討論越發熱烈。

其實王寧安在朝堂上遇到了鐵板一塊,到處都是反對自己的聲音,那是他沒有往下看,折騰這麽多年,做了那麽多事,得罪了許多人,可是也收獲了很多人心。

就拿這次範仲淹進京來說,他是送六藝學子應考的。

皇佑五年,是每四年一屆的科舉之年,和明清三年一次大比不同,宋代是四年一次,六藝學堂也創辦了六七年,搜羅了一大批優秀學子,是想在科舉場上,一展身手的。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眼下的科場,很不利於六藝的學生,宋初的時候,仿效唐朝,以詩詞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從而產生了西昆體,這種詩體追求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很是空洞無物。此時從一點就可以判斷出來西昆體的失敗,那就是後世之人,都能背得出幾首宋詞,卻鮮有人能背出宋詩。

扭轉這種荒唐現象的人是範仲淹!

老範在主持慶歷新政的時候,其中興學是很重要的一項,除了在地方廣設官學之外,老範還改革科舉內容,把詩詞降到了次等,考核的主要內容變成了策論。

他希望通過策論,選擇真正有學識的年輕人,充當改革健將,推行慶歷新政。

可隨著老範被趕出朝廷,科舉改革半途而廢。

雖然策論取代了詩詞,但是空洞華麗的文風依舊主導了科場,如今流行的文體是太學體。

什麽叫太學體呢?

說起來很麻煩,打個比喻,後世的很多專家大家一定不陌生,為了故作高深,故弄玄虛,把很簡單的道理非要包裝的花裏胡哨,弄一大堆概念啊,公式啊,定義啊,倒把人給弄糊塗了……總而言之,就是不說人話!

專家都是大學出來的,人家“太學體”比專家還多了一點,顯然就是更加過分了,太學體的總體特點就是險怪艱澀,非要弄一些看不懂的字,聽不懂的話,以彰顯他們的學識淵博,不同凡響……

老範看到自己的改革跑偏了,十分痛心,歐陽修就給六藝的學生一個建議,暫時再等四年,下一科朝廷必然會改革,他已經從趙禎那裏得到消息,皇帝已經很厭惡太學體了。

就這樣,六藝學生都答應等四年。

可問題是京城過日子,花錢跟流水似的,富裕人家還好說,有些家庭條件稍差的,就沒法維持了。

正好這時候皇家銀行站穩了腳跟,要擴充業務,之前王寧安已經從六藝學堂弄來了一幫學生,這回擴充規模,也來個考核招聘。

王寧安一共安排了三場,頭兩場是筆試,一場基礎算學,一場會計入門,然後第三場是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