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歲月如歌(大結局)(第3/7頁)

“現在朝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在年後遷都西京,定都洛陽。正位中都,是因為那裏是天下之中,人心所向。什麽是人心所向?世間人說話,都以洛陽之音為正。人們所用的貨物,都以洛陽人用著好的為貴。就連百花,也以洛陽牡丹為尊。不遷都洛陽,天下人對於國都在開封,就永遠覺得哪裏好像不對。這就是正位,正位以安人心。遷都之前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國祭國祀。唉,你們哪,還有朝中的官員,都覺得這是做個樣子,只要從舊書中翻些禮儀出來,照著做就好了。你們越是這樣,我就越是不得不嘮叨,嘮叨得你們煩,我也煩。國祭國祀,儀禮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心誠。心不誠,祭祀便就失去了其精神。活的精神沒有了,儀禮便就成了死的儀式,大打折扣。”

“我為什麽問你們唐錢上的那四個字怎麽讀?古語說錢能通神,是不是真地能通神我不知道,兩可之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以己意強行去解經,實在想不通存而不論即可。祭祀古有傳承,我們不能斷了傳承,所以祭神如神在,重要的是心誠。唐錢上的四個字可以讀為開元通寶,唐史如此記,我們如此解自然無不可。為什麽是開元?因為大唐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翻過漢天命舊篇的時代。只是漢天命不存,借來的周德自然也不在,大唐需要建立自己凝聚人心的道理。佛經道藏,釋道兩家在唐都極盛,雜揉文德冀以凝聚人心。結果知道了,玄宗以開元為年號,後人稱之為開元盛世,繁花似錦,也是烈火烹油。漁陽鼓動,天下大亂,那盛世一碰就散。後人讀史,看了史事脈絡,便自信滿滿地說如果當時不這樣,不那樣,不用楊國忠,不給安祿山那麽重的權,諸般種種一時之思,這盛世就能持續下去。能嗎?史書上記著的人都是傻子,就你聰明,我只要行一策就能國泰民安。自己想想可能性有多大?朝堂,是萬千人的心思,是天下人心。我們自己在官衙裏理事,看了許多奏章,諸般議論,是不是覺得這樣對那樣也對?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定了,就這麽做下去了。為什麽?其實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就是那樣。當時人所看到的奏章,所聽到的議論,所認識到的人心,史書上並不能全部記下來。最有可能的事情,是你真地到了那個地位那個時候,諸般掙紮之後還是會做出同樣的事情來。可能換一個面目,但結果卻不會改變。要想真地改一個世界出來,就要去除掉各種私心雜念,以一個道理通於政事當中,按照道理來,才不會走偏。從這個道理上講,大唐開元,錢文用開元通寶自然能通。但是呢,還有其他錢上的文字,是按照開通元寶這個順序來讀的。開通開哪裏?不知道就存而不論,記下來讓後人知道還有這麽回事,一旦那樣也行呢?”

“國祭國祀也是同樣的道理。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也祭神如神在,逢禮必問,這才是正確的態度。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只是守住傳承,留住其精神。世間有沒有神?你說有就有,你說沒有就沒有,憑什麽呢?要麽就堅定地認為沒有,不祭不祀,既然還要去祭祀就不要三心二意。什麽是不祭不祀?是連你家裏的宗廟也一起毀掉,破天下宗族,所有的人,都不祭祀祖宗了。不能夠家裏還祭著,國不祭了,那怎麽行?天下有難,多少好兒郎勇敢地站出來,拿起刀槍去守衛家園。這些英烈,很多是沒有後的。人皆有祖,可以承後,為國為民捐軀無後的英靈怎麽辦?我說,天下人煩,做得不對我又不得不說。”

說到這裏,徐嘆了口氣。

另一個世界有什麽?如果真地有祖先英靈,作為一國執政,徐平進到那個世界面對無人承後的英靈們怎麽面對?作個揖說聲對不起?他能觍起那個臉來嗎?退一萬步講,真地人死如燈滅,並沒有什麽靈魂之類,無後的英烈們,曾經為國為民捐軀的英烈們,在身後冷冷清清,甚至被人羞辱謾罵,無人過問,國再有難,誰還會去救這個國啊。

“明明理不通,卻堅信不疑,是為昧己心。以這不通的理,告訴人是當然之理,是為騙人。以此去對待過去未來,是為蒙天。我們做學問的人,當求真務實,不昧、不欺、不蒙而去求學,去通人的理,去通自然的理。存而不論這四個字,求學者當牢記,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要自以為是,更加不要強迫別人相信。我不知道世上到底有沒有鬼神,但人來這世間,實際上什麽都不知道,是不是?關於人我們能確定的,是有父母,有祖先,娶妻生子之後有後代。這先和後是知道的,對後人且教且養,對祖先祭祀,牢牢守住了這一先一後,我們便就立住了,真地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祭不祀,稱作換了人間,把以前的全部丟掉,一切都向前看就好了。不能瞻前顧後,六心不定,胡來怎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