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

八月十五到了。

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故謂中秋。因在一年之中,此夜月色倍明,故又謂之月夕。中秋之為節,起源很古老。據《禮記》載,其由來可追溯到前秦時期的所謂“天事祭月”。又有神話雲,後羿之妻嫦娥奔月後,在寂寞的廣寒宮中,唯有一只搗藥的玉兔相伴。每至金風玉露時節,都要悵望人間。由是,這八月十五,又被賦予了祈盼團圓之意,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時至宋代,歡度中秋佳節,早已成為定俗。每逢此節到來,無論富豪巨室,還是窮戶寒門,莫不團聚老小,撫琴鼓瑟,焚香拜月,暢飲通宵。自然,這一派五彩繽紛的熱烈氣象,是要待日落月升時分,才會漸次進入高潮。而這一日的白天,則主要是人們為歡度良宵進行準備的時間。

建炎元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汴京城裏是在一片安寧的氣氛中度過的。

雖說時處戰亂年月,但人們的節日意識並未淡化,該做的過節準備,市民們依然興致勃勃地在做。而且,經過前一時期的治理整頓,現在汴京城區秩序井然市場繁榮,這也為人們歡度佳節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從表面上看,今年與往年的這一天,似乎沒什麽不同。

然而今年的八月十五,卻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八月十五。在這個丹桂飄香的中秋之夜,注定要上演一場關乎社稷前途的大戲。在市民百姓忙碌著采購食品預訂酒宴的同時,另外一些人也正在為幾個時辰後的生死博弈,進行著最後的準備。只不過這種準備,在博弈雙方那裏,皆是以不露聲色的方式秘密操作著,局外之人難以察覺而已。

日頭漸漸西墜的時候,無論是喜氣洋洋的過節準備,還是緊張凝重的博弈準備,一切俱已就緒。該開宴的酒會,就恭候著貴客臨門;該上台的生旦,就靜候著登台獻藝了。

就在這個燈火初燃笙歌漸起的時刻,方承道邁著從容的步履,登上坐落於東大街“舟橋明月”附近的聚英樓,走進了樓上供他專用的單間。

名義上,這個酒樓是一個叫方世貴的人開的,而它的真正東家,乃是方承道。今夜,方承道要在這個把酒賞月的絕佳場所,坐候由他親自排演的那出波瀾壯闊的驚天大戲,以高潮叠起之勢,完成其精彩結局。這出大戲能夠收獲預期效果嗎?他自信把握應當很大。

方承道這個人,性格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做事相當謹慎;二是相當自負。那不是一般的自負,而是在內心裏非常的自命不凡。在這一點上,較之乃父方漢奇,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他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但他認為這沒什麽不對。他認為謹慎踏實和自命不凡,均為成大事者所不可或缺的品質。不能腳踏實地,便沒有穩固根基;而不能眼高於頂,又何來遠大抱負?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其反叛思想的萌生,與他這種與生俱來的秉性存在密切關系。而乃父一生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他自身的滿腹經綸不得賞識,再加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平,則共同構成了其心中叛逆火種的助燃劑。

有兩件事,對他堅定反叛信念並著手將此志付諸實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件事是方漢奇的“竹林社”的成立;另一件事是一筆巨額財富的意外獲得。

所謂“竹林社”,是方漢奇在舉家移居濟州後組織的一個文學團體。在宋時,民間組織社團是一種時尚,各地城鄉均有許多形形色色的行業社團,只要其旨與政治無涉,官府對此並不幹涉。方漢奇成立的“竹林社”,起初就是那麽一個以文會友性質的團體。

那筆意外財富的獲得,乃方漢奇身後之事。方漢奇去世後,方承道曾購買過一套宅院,那筆財富便是方承道翻蓋該院後罩房時掘地而得的。這種奇事固為天降之福,卻也並非絕無僅有。蓋因在宋朝一統天下之前,官吏豪紳們為避禍亂,窖藏金銀業已成風。其中匿財之巨者,甚至可達數千萬緡。後因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許多昔年的密藏之財,就成了湮沒塵寰的無主之物,被後世之人無意間掘出者不乏其例。

這兩件事,對方承道來說意義非凡。前者,使得他得以借機廣為聯絡同道,形成了必要的組織基礎;後者,則為他奠定了從事秘密活動所必備的物質基礎。

方漢奇終其一生有翅難展,極度地憤世嫉俗是不消說的。然而說到底,他也還只是個典型的秀才胚子,撐破天無非是徒發一番生不逢時無緣補天的牢騷了事。而他的這個兒子方承道,卻是不甘再似老爹那般潦倒一生終老泉林。方漢奇在世時,方承道就開始有意識地利用“竹林社”網羅羽翼;方漢奇過世後,他便從根本上改變了“竹林社”的性質,將其改造成了一個懷有政治意圖的秘密組織,社團的名稱也由此改為“天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