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死也死在這一科

科舉作為文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可不是像後世那般有個學籍,報個名就可以考的。

單以解試為例。

因各地考生人數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然無論多少,朝廷這些年在解額分配上已經達到了相對的平衡,分配給各州郡的錄取指標亦已固定。

但是,即使做得再公正,這偌大的國家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總會有的地方給的多,有的地方給的少。

打個比方:

東南州軍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競爭之慘烈可想而知。

可是,西北州軍取解,因文教不興,應舉者甚少,個別州郡不過百人,而因各種原因,解額給的卻不能少,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那麽問題就來了,那邊是百裏挑一,這邊是百裏挑十,肯定是這邊容易中啊!是以,東南之仕假借西北戶籍到西北應考的甚矣。

所以,朝廷在調控解額,盡力爭取平衡的同時,亦嚴抓戶籍審查,讓考生盡量在家鄉取解,也就成了必然。

現在,範仲淹交代給唐奕做的事情,就是考試之前戶籍審查中的流程。

作為大宋的都城,開封每科取解都是人滿為患。除了“官二代”、“權二代”這些是沒有辦法的,對於普通考生的審查當屬前宋最嚴。

地方州郡要提前半年進行審查,而開封就要更早,尚有一年才到考期,就已經進入了審查程序。

其中規定,應試考生報名要遞交狀紙,上列姓名、鄉貫、三代情況等內容。

開封府衙據此進行審查,其中鄉貫的戶籍要求很嚴格。依《貢舉條例》,僅有戶籍還不行,須實際居住在本貫才合格,名曰“查籍”。

雖有戶籍但久離本貫者,則要有命官擔保方可,是為“戶保”。

而開封比別的地方不同的是,天聖七年定律,考生須有戶籍7年以上,並實際居住“即許投狀”;戶籍不足7年,不住開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也就是說,不但要有開封戶籍,還要在開封實際居住七年以上才行。

當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考試,大宋這幫文人也是拼了,可謂花樣百出。

有的京師之中有親戚,為了考試過繼人子,取得戶籍。更有甚者,即使認兄為父,也要在開封考試。

還有的,比如王韶、章惇等人,早在當年隨唐奕進京之時,家中就已經為他們鋪好了路。在開封置地,落籍於此,等考的時候,也差不多七年了。

所以,“學區房”這個概念可不是後世才有的,早一千多年就開始時興了。

唐奕要做的就是,把書院這一科要應試的儒生統計出來,再把狀紙收歸整理。有個別不合要求的,或是找範仲淹等人出據“戶保”,或是走個“後門兒”。畢竟觀瀾的地位在這擺著,不管是誰,也不會在這事兒上不給面子。

這事不難,就是麻煩,要查的精細,省得耽誤了考試,卻是耽誤了人家的一輩子。

一連忙了三天,到最後,唐奕臉都綠了。

不是累的,而是這幫孫子今年都鉚上了,統計下來……148人!!

上一科,開封取解107人,也就是說,如果不加解額,就算107個坑都讓觀瀾占了,還有41個考不上。

可是就算加!?加多少?觀瀾考的越多,加的就得越多。

“要不……你們幾個再等下一科得了。”

“姥姥!!”一聽唐奕讓他們再等四年,宋楷直接就罵娘了。

“小爺這要是躲了,還不得讓章子厚他們笑話死!?不行,死也死在這一科!”

“可是……”

唐奕苦著臉,抖著手裏的一大捋考狀,“你要是連解試都過不了,那不更丟人?”

“那也不行!”宋為庸上來撅勁誰也攔不住了。“老子可以考上了不當官,但是必須得考!”

“……”

“要不等一科?”龐玉有些動搖。“我爹也跟我聊過了,說這科有點兇,可以避避風頭。”

丁源傾向於龐玉,“這事兒不是較勁的事兒,解試都不一定能過。別忘了,可還有復試呢!”

宋律規定,食祿之家的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時,必須加試復試。也就是說,還得多考一場。

唐奕接道:“你看看,還是等一科吧……”

宋楷不說話了,攥著拳頭運氣。起早貪黑,捏著鼻子往死了學,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

擡頭看向範純禮,希望這貨說幾句中聽的。

可是,他也不想想,賤純禮這時候要是順著他說,那就不叫賤純禮了。

範純禮嘿嘿一樂,“你別看我,誰讓你樂老子早不想辦法?”

好吧,他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慶歷七年,範仲淹退下來的時候,趙禎覺得愧對範仲淹,就把他一家都賜了散官。

範純禮是正九品上的“儒林郎”,連幺兒都有個從九品上的“文林郎”散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