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造船行業的發展

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明朝的造船行業也呈現出爆炸的態勢,瓊州、廣州、上海都有大批的船廠存在。

雲貴的樹木通過珠江和長江水系,被運到海邊,用於制造海船,但就規模而言,瓊州的船廠無疑還是最大的造船工坊。

瓊山縣是瓊州府的府治所在,位於南渡江下遊河口處,北面對著雷州半島,是從廣東登陸瓊州府的第一站。

四海商號的船廠,就在瓊山縣外,南渡江河口處。

選擇此地,一是上遊砍伐樹木之後,可以順著河水漂下,減少人力的運輸,另一個原因是靠近海岸,無論是新造的船只出海,還是破損的船只進行修補,都十分方便。

因為有這些便利,所以瓊山縣成為了廣南地區,造船的第一大縣。

不過瓊州府畢竟是一座孤懸於外的海島,島上的人口和物資不及大陸,船廠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工匠的人數,始終擴展不起來。

現在瓊山縣的人口有三十萬,有四成從事農業,兩成從事魚業,剩下十二萬人口中,大概兩萬多青壯人口,從事造船、伐木等行業。這些人和他們的家眷共計十多萬人,每年的消耗瓊州島根本負擔不起來,許多物資都要從廣東調運,物資和人口的不足,限制了瓊州造船業的發展。

這次宋應升領隊到瓊山縣來巡視,除了來看俘獲的西班牙戰船之外,主要還是來視察瓊州船廠,來看看他們怎麽運作,學習經驗之後,便要在廣州、上海等地,增設官辦船廠,滿足水師和民間的需要。

在看完兩艘船只拆解之後,宋應升十分滿意,“幾年前那艘荷蘭船,讓我朝水師的戰船進步很大,這次希望我們也能有所收獲。”

馮應昌點了點頭,笑道:“宋大人可以放心,以幾年前相比,我們造船的工匠更多,經驗也更加豐富,一定能將西夷造船的精髓學到手中。”

“只可惜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卷宗和資料都沒有留下,不然我們造船也不用這樣重新摸索。”宋應升望著船台上的大艦,感嘆了一聲,然後扭頭說道:“走!去看看船廠的其它地方。”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兩百年間,明朝的造船工匠,可以說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斷代,曾經的技術和經驗大多丟失,兩百年前明朝能造成一萬噸的福船,現在卻不可能了,所有的技術都需要從新的積累。

當下一行人出了船塢,外面是大片的木料場地,水桶粗的圓木被堆積如山,占地有八百余畝。

宋應升等人走了一刻鐘左右,才穿過料場來到河邊一處船廠,幾處用磚石壘砌的石墻高高聳立,馮應昌引著宋應升上了石墻,便見附近的石墻足有十多道,每兩道為一組,都是平行的。

兩道石墻之間隔著大概十丈的距離,石墻下寬上窄又一級級的台階構成,兩道石墻之間是個“U”行,底部是一條水渠與南渡河相連。

宋應升站在墻頂,“U”形墻的底層台階上站著數百人,他們正喊著號子,將一艘受損的西式炮船,拉到兩墻之間船台。

“宋大人,這時造船和修補船只的船台!”

宋應升是宋應星的兄長,是明朝最精於制造的人才,他只是往下一看,就明白了這兩座石墻的做用,一艘西式的炮船剛好可以放在兩墻之間,而“U”形墻從底部到頂部的層層台階,則方便了工匠對船只的維修和制造。

他看了看整個船台,指著遠處的幾面石墻,不禁問道:“都是造西式帆船的麽?”

這些墻面之間的距離比較窄,石墻又比較高,而福船相對而言船身比較寬,沒有多曾甲板,船也矮上一些,所以宋應星一看就知道不是造福船的。

馮應昌忙回道:“福船也造,不過不在這裏,這裏主要是造西式帆船。福船速度慢,火炮配備也不多,在南洋航行還可以,一旦過了柔佛(新加坡),進入天竺海,遇見了西夷的戰船,打不過,也跑不了,就十分危險,所以廣州的海商最近下的單子,都是西式的快船。”

宋應升點了點頭,“那馮老這個船廠造的過來麽?需要些什麽,盡可給朝廷提要求。”

“哪能造的過來,若是現在下單,最早也要等三年才能拿到船。”

宋應升有些吃驚,“要這麽久?看來要加緊擴大規模才是。”

既然造船的缺口這麽大,看來朝廷擴大船廠,增加船廠數量的計劃可以執行了。

馮應昌搖了搖頭,“宋大人,光擴大規模可不行,主要是有些原料根不上,比如這桐油產量就根不上,所以光擴大船廠的規模,用處並不大。”

商業社會的變革,就是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趨向於更復雜,更加系統和親密的協作。

宋應升一聽就明白,就拿簡單的織布來說,傳統的社會自己自足,一個人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並不需要與社會協作,但商業社會中的工坊織布,就需要與各種人和行業發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