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3章 政務官和事務官

科舉制度本身而言,是中國發明最偉大的一項選官制度,是社會階層流動的一個階梯。

它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影響深遠,可同時他也存在許多問題。

單就制度而言,他已經十分優秀,在同時代找不出比他更好的,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制度,但他並不完美,因為任何制度和規定,都是聰明人和統治者,來限制普通人,維護他們利益的。

科舉也是如此,考試選官的方式,並沒有錯,但是考試的內容,以及考什麽,卻掌握在統治者手中。

如果皇帝開明與士人共治,那考試的內容也就相對靈活,但是如果遇見獨裁君主,只是為家天下,那考試的內容自然也會有所限制,考試的內容會過分的去強調對君王的忠誠,限制考試內容,僵化人的思想。

王彥的位置現在有些尷尬,上不上,下不下,他肯定是不能再去為皇帝選官,去強調對皇帝的忠誠,所以原來的八股廢掉,原來考試內容只限於部分儒家經典,重孔輕孟,現在重視孟子,加入雜學。

這些都是為了沖淡忠君的思想,讓人們也讀一讀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推廣心學。

這都是在為王彥眼下的行為和所處的位置,來找合法性,王彥不希望背上罵名。

當然他這樣做或許也是徒勞的,但人哪能看到以後,不管後世怎麽說,他該做的還是要做的。

不過明朝向來家國不分,一味的去打壓忠君,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傷害了整個大明朝的凝聚力。

原來所有人都有一個效忠的對象,現在突然沒了,被壓制了,那該效忠誰?

現實是很殘酷的,人就是生而不平等,一百個人裏面,總會有聰明的,有笨的,而且笨的還占了大多數。這還只是資質上的不平等,還有家庭的不平等,身份的不平等。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需要一個皇帝,這讓他們的內心感到安穩,也是天下凝聚力的所在,如歸冒然摧毀,那就只能形成思想上的混亂,讓大多數人失去歸屬感。

那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歷史上又是如何解決呢?

大多數王朝最後都是用效忠於本民族,效忠於國家,用一種想象共同體,來代替國王或者教會,完成了這個轉變。

此時的明朝也正處於這種思想轉變的時刻,王彥對於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便十分推崇,正用忠於大明,忠於天下來取代忠於皇帝一家。

這種思想上的改變,特別是心學和孟子學說的興盛,讓部分人開始質疑皇權,但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效應,他們也會質疑王彥,質疑楚王這個監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既然君都輕了,那王彥這個監國,也重不到哪裏去,甚至有人還研究起了墨子。

這就讓統治者,感到恐懼了!

這不僅僅是質疑皇帝,也是質疑王彥,質疑內閣,質疑所有的當權者,這才是思想上真正的解放,是士人們自己想通了,頓悟了,而不是誰來教他們怎麽做。

如此一來,按著民貴的思想,王彥要保持他的合法性,就得為民多幹點好事,這樣才能得到認可,否則他霸占監國的寶座,卻不幹人事,那就與他所提倡的東西背道而馳了。

不管王彥是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總歸需要為民做事,得到天下的認可,這成了王彥改革做事實的動力。

皇帝對待科舉,挑選官員時,多半是有沒有能力先不說,先挑對皇帝忠誠的,而眼下沒有一種忠於權臣的思想存在,王彥只能選能幹事的。

他將有能力,能幹事的人才選拔上來,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百姓腦殼有包才會倒王。這樣一來,監國之寶,王彥也坐得踏實。

這次科舉考試的進一步改革,其實是整個明朝官制改革的一個基礎,也是今後改革的第一步。

房間內,兩側的聲音,不時的傳來,王彥與顧炎武、錢謙益坐在一張桌子前,上面擺著幾碟子小菜,還配了一壺好酒。

幾人聽了一會兒,錢謙益拍了王彥一個馬屁,“監國,這次將科舉分為政科和事科,實乃千年來一大創舉。”

科舉剛開始時,分了許多種類,後來才逐漸統一,王彥著根本不是什麽創舉,但他還是欣然接受了士林領袖的馬屁。

王彥將筷子放下,“黨爭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最耗國家元氣,損耗人才,耽擱政事,多少名臣毀在黨爭上。”

王彥頓了下,自嘲道,“當初孤為官時,對此十分厭惡,還諫言高宗皇帝,要廢除黨爭,禁止黨爭,然而事實上孤卻是一路黨爭,才走到今日。現今回想起來,當初未免太過理想,這黨爭是禁止不了的。”

說到黨爭錢謙益比王彥的感慨還要多一些,一旁的顧炎武卻笑道,“監國正是考慮到黨爭不能禁止,所以才想將朝廷官職改變,分為從政的政務官和具體做事的事務官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