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 圍定北京

在福臨出逃後不久,姜有光的步軍首先趕到北京城下,李定國、姜襄於次日趕到,王彥領的主力則到了通州,於六月十五日移駐北京東郊,完成了對北京的包圍。

王彥到了北京之後,得知福臨已經逃出北京,隨召集追擊的秦尚行、譚泰到大帳相見。

兩人來到大帳給王彥行禮,然後各自呈上一個木盒子,裏面一個放著常阿岱的人頭,一個放著嶽樂的首級。

這是兩人追擊的成果,一人一枚郡王首級,雖然不怎麽值錢,但也算功勛一件,怎麽說也是陣斬了個王爺。

“殿下,卑職無能,終是晚了一步,沒能截下福臨!”秦尚行行禮說道。

一旁的譚泰也行禮道,“卑職殺了常阿岱,追出古北口,深入草原一百余裏,因為遇見蒙古人,所以才退了回來。”

王彥點了點頭,讓兩人起身,然後問道,“這麽說福臨小兒是去投靠蒙古人呢?”

“回稟殿下,看路線,應該是去投靠科爾沁了!”譚泰抱拳回復,他是滿人對關外蒙古部落的分布,比較了解。

王彥見兩人神情都有些郁悶,為沒抓住福臨而有些懊惱,他隨即擺了擺手,“跑了就跑了,不打緊!”說著他語氣一變,“科爾沁若是敢收留福臨,孤會讓他們好看!”

福臨跑了,雖然有些可惜,但並不算什麽要緊的事,等打下北京,稍微安定之後,王彥肯定要征伐蒙古,消除明朝北疆的隱患,到時候遲早將他抓回北京。

當下王彥誇獎了兩人幾句,特別是譚泰,便讓兩人退去。

此時,天下人都能看出來,北京已經是明軍的囊中之物,看不出的只是明軍將以何種方式拿下北京。

王彥才將北京圍定,南邊就有大臣上書過來,請楚王與眾將士卒,務必保證北京不被毀壞。

這是給王彥出難題,不過就算大臣不說,王彥也會盡力保護北京,就像當初攻打南京時一樣。

如果是個純粹的武將,或許沒這個覺悟,但王彥文人出身,知道北京城的建築都是瑰寶,宮廷內收藏的器物、書籍、字畫,更是歷代收集而來的國寶。

要滅亡一個民族,就必須摧毀他的文化,中國經歷多少更替,之所以還是中國,就是因為文化還在。

文化怎麽傳承,就是靠書籍傳遞精神,靠書畫、器物、建築來傳遞審美,落實在一個個事物上,王彥知道這些東西的重要性。

這時,北邊明軍將北京圍定,南邊的大臣們眼看著就要光復神京,一部分人便開始琢磨著,是不是該籌備還都呢?

南京雖好,但是終究北京才是大明的首都,而且還都北京,也代表著明朝洗雪了十多年的恥辱,宣告天下,大明又站起來了,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義。

這部分朝臣的提議,很快就得到了大學士堵胤錫的支持。

他認為明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南京作為都城,實在是遠了一些,指揮不便,還是要早些還都北京。

這是堵胤錫支持還都的重要理由,除此之外,北方剛剛光復,權力出現真空,楚王的勢力主要集中於南方,還都北京能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楚王,也能讓被打壓到邊緣的帝黨,能夠獲取一定的空間。

還都之事,有人支持,自然也有人反對,而且反對的人還不少,確切的說是占了朝中的絕大多數。

就地理位置和明朝的版圖而言,北京的位置實在太接近邊疆,明朝國力強盛時,作為都城尚可,但是一旦國力衰弱,就顯得太過被動,就像敞開胸口,擺在敵人面前一樣,太過被動。

這就像下象棋一樣,大帥要躲在後頭,而北京的位置使得明朝老是被人將軍,兵臨城下就有好幾次,傷士氣不說,還影響其他戰場的布局。

就如當年遼鎮,局勢其實還不錯,滿人攻擊基本碰釘子,但皇太極卻繞開遼鎮,攻擊北直威脅北京。

如果明朝京師不在北直,皇太極也不敢繞過遼鎮,他要是繞過來打北直,那遼鎮就敢直搗沈陽,可就因為京師在北直,遼鎮不得不先救京師,這就是被人捏住了七寸。

反對還都的人,除了從軍事上說事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建都北京,可北方卻養不起北京,每年都要從江南調運物資,多半都消耗在路上,不劃算。

總之從地裏上講,北京不適合做明朝首都,從軍事上講,也有很大的弊端,從經濟和文化上講,也沒有優勢。

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夠就近指揮,使得朝廷能重視北部邊境,而這一點也就是南京的缺點,無法顧及北疆的安全。

這部分人反對還都,除了正當理由之外,也有私心,除了不願意給北方輸血之外,也因為南京朝廷的官僚主要是南方人,他們自然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大本營,而且首都在南京,南方話語權更重,朝廷的政策也就更加傾向於南方,對於官僚士紳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