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意欲何為

“卿意欲何為?”

在隆武看來,如果你沒有二志,你就該學學古代的賢臣,不應該讓君王感到不安,在君王稍起疑慮時,就該主動放棄權利,將自身談化出朝野,以上帝王心安,可是王彥的行為,卻正好相反,他不斷在試圖掌權,甚至拉幫結派,試圖挑戰皇權,隆武帝真是不明白,甚至有些憎恨王彥,恨他為什麽不能做個聽話的臣子。

王彥聽了隆武的話,也沉默下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普天之下,九成九的人,都是這般模樣,每個都為了同一個目的,不惜一切的努力著,心甘情願的成為金銀,美色,權利的奴隸,死心蹋地的付出。

功利、利己,這是大多人的選擇,為此可以不擇手斷,就像時下。

這也是現實,但是如果整個天下,人人都是如此,那就太可怕。

早期資本主義的特點就功利,不賺錢,萌什麽牙?

在說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也該想到,當整個江南士人階層,去追逐錢財的時候,原來修齊治平的價值觀也必然隨之崩塌。

禮樂崩壞後,如何要求一個信奉功利主義的官員,去抵抗滿清呢?

弘光年間,明朝一觸即潰,與晚明思想混亂,有很大的原因。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和禽獸在本質上都是功利的,差異就那麽一點點,普通的人拋棄這一點點,君子卻保存它。

庸眾可以選擇功利,卻不該去嘲弄,堅持理想、道義的人,因為正是有這一小撮人在,整個社會才不斷進步,道德才不斷提高,文明才有希望。

儒家在中國古代社會,就一直承擔著教化的責任,但是卻在歷代統治者的幹預下,逐漸喪失了教化的功能和治世的理想,逐漸淪為了逐利的官僚。

這種轉變,在明朝尤為明顯,而轉變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權太強,臣權太弱,皇帝隨意廷杖大臣,打斷整個士大夫階層的脊梁,也使得大部分士人徹底寒心,放棄了治國的理想。

太祖設廷杖,起初是為了震懾不法官員,也就是一兩人,但到了子孫後世,就完全變味,成了皇帝宣泄淫威的工具。

正德年間,武宗創下一百零七人同時受杖的紀錄,而時隔不久,這個紀錄就被嘉靖皇帝以同時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當場死亡的記錄給打破。

除此之外,大太監劉瑾也曾杖殺二十三員大臣,此後被魏忠賢杖殺之人,也不在少數。

而這些官員受杖的原因,有彈劾嚴嵩的,論妖僧的,諫萬貴妃幹政的,還有諫元夕觀燈的,諫武宗南巡的,諫嘉靖勿服金丹的,這都被廷杖。

最離譜的是正德年間,十三道禦史彈劾劉瑾,結果上一本就要被杖三十,上兩本就要被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儒家的這些士大夫,迂腐的人大有人在,道貌岸然的也不少,但是歷代沒有這些老夫子,瞪眼吹眉的拉著皇帝,用儒家對君王的標準,來要求皇帝,這不能幹,那不能做的,歷代皇帝要幹多少荒唐事,而百姓要多遭受多少罪過。

士大夫對於國事,本就該仗義執言,可直言後,卻要被打死。就像武宗,地方上糟了災,他卻要南下遊玩,大臣們勸諫,被打死十幾個,最後武宗是被朝臣給感動了,取消了南巡的計劃,但勸諫的大臣卻死了。

你若是大臣,寒心不心寒?恐怕下次就是明知道皇帝的作為會使得民怨沸騰,也不會在開口勸諫,這就是士大夫階層思想的一個轉變。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東林一黨。

東林的名聲很差,可要知道東林一黨在結社之初可不是這般模樣,而他們為什麽會從曾經有著鮮明的政治主張,要求“朝廷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的政治團體,最後淪為逐利的官僚集團,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東林在早期的諫言中,被皇帝的行為打的寒了心。

在經歷了神宗朝和天啟朝的鬥爭後,部分士大夫如夢初醒,隨著皇權的不斷集中,天下以不是士人的天下,而是被朱家視為私產,而皇權並不想讓他們對朱家的江山指手畫腳,這種大徹大悟導致東林黨人在兩個方面脫胎換骨。

一是東林黨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在此之前,無論是理學門徒,還王門心學的信奉者,都有儒家傳統的治世理想,所以他們在施政的過程中,會有道德約束和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不管這種儒家世界觀的具體內容如何,這種影響都是非常強有力的。

但在此之後,東林黨從整體上開始演變成一個清醒地追逐自我利益,尤其是世俗財富的官僚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