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禦駕之爭(三)(第3/4頁)

當然了,誰也不會知道,那其實是一個人。

說到底,楊彪其實很清楚當年就是陳驀暗殺了先帝劉宏,畢竟他是三朝元老,別人不知道的,並不代表他不知道,只不過當時朝廷為了掩蓋醜聞,而刻意扭曲了這段事實,只對待昭告天子龍體不佳、駕崩升天,是故,他也沒有提及。

為此,當陳驀殺死把持朝政的董卓後,老太尉楊彪對於如何賜封陳驀之事其實是有些猶豫的,因為陳驀確實是有功勞,但是也有十惡不赦不罪,只不過後來陳驀主動辭官離開長安,倒是叫楊彪有些意外。

楊彪並不喜陳驀,主要是此人的所作所為太過於驚世駭俗,當然了,對陳驀印象不佳的並不只是他,當時朝中很多大臣都對出身黃巾、依附董卓的陳驀心存鄙夷。

其實那並不是單單針對陳驀,對待其余人也是如此,因為董卓的關系,朝臣們看不起所有的西涼武人,應該說,他們對西涼武人心存忌憚。

就拿陳驀來說,他就被有些朝臣硬加了數條罪狀,比如說投靠黃巾造反、依附董卓助紂為虐,甚至是不顧國家社稷,臨陣脫逃。

其實按理說,李傕、郭汜二人反攻長安時,陳驀早已身在潁川,這根本就怪不得他,要怪,就怪呂布當年多嘴說了一句。

那時呂布被郭汜、李傕首尾相攻、難以顧全時在戰場上怒罵二人是無膽匪類,不敢與他當面交戰,也難怪,呂布是何等人物?哪怕就是郭汜、李傕二人也不敢與他當面抗衡,只有兩頭相攻,叫呂布難以顧全:呂布攻郭汜,則郭汜守,李傕攻長安;呂布復攻李傕,則李傕暫退,郭汜攻長安。

當時,氣怒攻心的呂布就說了一句:倘若陳驀在此,呂某豈能受你等宵小所制!

不得不說,當年呂布確實被那戰術攪地心頭火起、勃然大怒,以至於隨後幾日怒火攻心,難以察覺詭計,接連戰敗,又兼首尾難顧、兵力懸殊,最終唯有退出長安。

如果當初陳驀仍在長安,或許張素素便能坐穩京師,不復眼下黃巾的艱難處境。

或許這因為那句話,陳驀硬是被有些朝臣強加了一條罪狀,雖說看似可笑,但是卻可以看出,陳驀以及一度投身董卓麾下的西涼武人,在朝臣心目中的地位。

或許有人會說,黃巾之中不是有張白騎麽,張白騎不是也擅長率軍麽,但是要知道,張白騎只是善於統帥兵馬,他本身並不是一員猛將,而郭汜、李傕二人那是西涼軍中赫赫有名的善戰之將,沖鋒陷陣,斬將奪取不在話下,要不然,董卓也不會將二人視為心腹,甚至將那五支飛熊軍的其中兩支交予他二人統領。

飛熊軍,那是董卓麾下西涼軍最精銳的兵馬,久經沙場、號令嚴明,又兼軍備齊全,正因為這支軍隊的存在,是故羌人對董卓心存畏懼、俯首稱臣。

荊州之戰時,張濟率數千飛熊軍便可以直驅襄陽,沿途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哪怕最終被荊州水軍副都督張允數萬兵馬包圍,亦不曾被擊潰,相反的卻打得張允心驚膽戰,率數萬兵馬卻只敢圍而不敢攻,這足以證明飛熊軍是何等的厲害。

只可惜天佑荊州,主帥張濟身中流矢而亡,群龍無首之下,那數千飛熊軍這才瀕臨潰散,但盡管如此,亦有大約兩千左右飛熊軍突出重圍,帶著主帥張濟的屍骸逃回了宛城,隨後張濟的侄子張繡得叔父基業,向劉表求和,劉表之所以應允,或許也想借張繡麾下飛熊軍殘部作為荊州北境屏障,以求荊州穩固安寧。

言歸正傳,當初張濟那區區數千飛熊軍便能將荊州攪得亂成一團,那麽如今擊敗張濟的郭汜、李傕二人呢?

他二人麾下不但有萬余飛熊軍,更有數萬西涼士卒,豈是楊奉這丁點兵馬可以應付的?

不出陳驀預料,短短不到一炷香的時間,楊奉軍大敗,落後的數千兵勇被那萬余西涼騎兵盡數殺盡,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因為身體因素而落後的朝中大臣。

當萬余西涼騎兵揮軍殺來之時,就連久經沙場的陳驀也不禁有些震驚於西涼飛熊精銳的氣勢,尤其當那萬余騎兵一同沖鋒時,仿佛就連大地也為之顫抖。

“殺!”

“除天下禦駕與百官,殺無赦!”

一裏之遙,轉眼便至,當那萬余輕騎殺到眼前時,楊奉所率兵馬已是潰不成軍。

“速退!速退”

“護送陛下與諸位大人先走!”

“斷後的將軍何在?”

在那萬余輕騎的威脅下,朝中百官方寸大亂,有的決然赴死、有的畏懼而逃,其中甚至有些官員露出了絕望的表情,癱坐在地上束手就擒。

而就在這時,弘農方向的援軍終於趕到了,數量不多,僅有四、五千人,而且都是長槍兵,他們迅速地結成陣型,仿佛一道屏障般將那萬余西涼飛熊軍堵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