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殺人阱(第6/11頁)

剛才那一個時辰是他來許都之後最快樂、最輕松的時刻,甚至比野外遊獵還開心。他先前可從不知道,將學問傳授給人,是件多麽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把其他一切都拋開,完全沉浸在愉悅之中。

劉協的細微變化,郭嘉盡收眼底。他走過去拍了拍劉協肩膀:“辛苦劉兄。”劉協感慨道:“孔子誨人不倦,我原以為是聖人有兼濟天下之志,如今看來,他也是樂在其中呐。”

“劉兄能夠這麽想,也就不虛此行了。”

郭嘉別有深意地回答道,順手攬住任紅昌的細腰,輕輕摩挲片刻。任紅昌眼神復雜地看了看郭嘉,沒有掙紮。

任紅昌還要在這裏多待幾天。於是郭嘉和劉協二人從屯田村出來,不再耽擱,一路飛馬趕回許都。在太陽落山之前,他們終於趕到城門口。

望著那高大巍峨的漆黑城門,郭嘉忽然勒住了馬:“穿過此門去,‘戲志才’與‘劉平’便不復存在了。”語氣中頗有些感慨。郭嘉這話,既可以視作對這荒唐一天的懷念,也可以視為一句提醒:“戲志才”可以與“劉平”並騎出遊,但郭嘉卻絕不會對劉協有什麽留手。

劉協聽出其中曲折,從容答道:“昔日張敞五日京兆,過得充實完滿;我如今能做一日布衣,經歷這許多事情,已足堪安慰。”

張敞是宣帝時京兆尹,因受平通侯楊惲牽連,即將停職。張敞手底下的賊捕椽絮舜聽說以後,拒絕再聽他的命令,說你最多也就是五日京兆,還有什麽意義。張敞大怒,把絮舜抓起來判了死刑,說五日京兆尹又如何?足以殺死你。

劉協這典故用得犀利。聽到這回答,郭嘉偏過頭來,輕輕咳嗽數聲:“陛下若是不舍,其實還有機會。”劉協略擡了擡眉毛,似乎對郭嘉的這句話很不解。

“戲兄……不,郭祭酒何出此言?”

郭嘉早看出他是裝糊塗,慢慢直起腰,把收斂了一整天的鋒芒陡然全放了出來:“陛下你是個聰明人,跟聰明人說話其實簡單。禦駕親征,雖不可能,但倘若陛下以‘劉平’之身前往官渡,我想曹公必不會不允。”

這近乎直白的言辭,讓劉協有些沉默。他拍了拍有些躁動的坐騎,不置可否。這一天的微服出遊,已經讓他摸清了郭嘉的用意。

一個禦駕親征的皇帝,會引發許多問題;而一個掩蓋身份前往官渡的天子,這其中可做的文章,那可真是車載鬥量。

所以從那一壇酒開始,設計便啟動了。郭嘉讓禁錮已久的劉協體驗到了遊獵之樂、騎射之樂、教授之樂,甚至與他推心置腹,分享屬於自己的小秘密,讓一個皇帝體驗到了布衣之樂。一旦皇帝食髓知味,心防既破,接下來再做引導便不顯生硬,順理成章了。

白龍魚服,見困豫且。皇帝是白龍,而郭嘉則是釣龍的豫且。他想借這“一日布衣”的香餌釣起天子,鉤連到官渡去。

想到這裏,劉協笑了。

這計劃巧妙而完美,可郭嘉終究還是犯錯了,一個非常微小卻無可避免的錯誤:按照郭嘉的設計,劉協將化名“劉平”,遮掩真身前往官渡。孰不知劉平是他真正的姓名,“劉協”才是假名。這一個小小的心理錯位看似細微,實則影響深遠。

要知道,這個計劃所誘導的“劉協”,並非是那個一直生活在爾虞我詐中、從未有過片刻歡愉的大漢天子,而是河內山野中長大的楊家公子——對他來說,布衣前往官渡不是白龍魚服,而是蛟龍入海。

這才是劉協主動提出“禦駕親征”的真正用意。他沒有別的武器,只能從身份錯位上做文章,這是他對曹氏最大也是僅有的優勢。

“陛下意下如何?”郭嘉再一次發問,目光灼灼。

劉協雙臂平擡,抱拳一揖:“那麽戲兄,咱們官渡再見吧!”

說完這一句,“劉平”一抖韁繩,率先馳入許都城中,姿態堅定而豪邁。他身後的“戲志才”愣了一下,才策馬趕了上去。

趙彥剛一踏入河內郡溫縣境內,便遭遇了冷遇。當他出示司空府頒發的符節時,當地官員態度不能說惡劣,但也絕算不上熱情,言談間總顯得尷尬。

這種奇異態度的根源在於:河內太守魏種是曹操親自任命的,但魏種這個人有臨陣脫逃的前科。眼下袁、曹兩大勢力即將開戰,各地官吏都不知道魏太守到底什麽態度,會倒向哪一邊,自然也不肯表露出明確的傾向。

先前鄧展前來溫縣調查,直接走的是司馬家門路,縣守可以睜一眼閉一眼。但趙彥在政治上太沒經驗,上來就亮出了司空府的符節,等於逼著他們表態。

面對這個愣頭青,當地官員對此十分為難,遵從也不是,不遵從也不好。所以當趙彥提出想去參觀一下織室的時候,縣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使者只是想索取些賄賂,忙不叠地應承下來,想把他趕緊打發走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