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八章 前進與後退

蔚山之役,明軍丟棄了積聚多年的輜重,狼狽地撤回了慶州,並進一步撤出了慶尚道,轟轟烈烈的五萬大軍南下之役就此狼狽地失敗了。

驚魂未定的楊鎬一路後退,一直到確定日軍沒有尾隨追擊,這才安定下來,履行他作為一名主帥的職責——防禦敵人反攻。

為了安撫朝鮮國王,楊鎬退去了漢城。臨走之前,他把麻貴派去安東主持前線事務,收攏敗軍,重新編伍,然後把撤退中建制保存完整的幾支部隊撒出去,李芳春、牛伯英前往南原,祖承訓、茅國器等人駐守星州。

楊鎬此舉明顯是過慮了。日軍此時根本沒有進取之心,打破了蔚山之圍以後,諸將就各自散去,高高興興向秀吉表功,沒人提反擊的事。就連加藤清正,嘴上叫囂著要報仇,卻老老實實留在蔚山加固城防。他先把島山城修補完畢,又在北面楊鎬紮營的山上又修了一座城,還特意修了一條從島山城內到汲水水井處的甬道——這明顯是被蔚山圍城戰圍出了心理陰影。

布防完畢,楊鎬開始認真考慮戰敗善後的事情了。

蔚山之戰人員損失倒不大,但是敗的太難看了。對於要面子的大明朝廷來說,東西損失事小,面子損失事大。為了給朝廷一個過得去的交代,楊鎬把邢玠、麻貴都拉到一條船上來。他們兩個也是這次蔚山之戰的主要推動人,出了事,三個人誰也脫不了幹系。

怎麽給朝廷交代呢?很簡單,諱敗揚勝,把明軍最後的崩盤說成回軍,把加藤清正在島山城裏的慘狀說的再慘點,最後再送幾個日本俘虜過去,這事就結了。

有一個關於楊鎬的故事廣為流傳。說楊鎬回到漢城以後,要求諸營統計傷亡上報,結果諸軍把簿子遞上去,楊鎬接過來一看,我靠?居然有兩萬多,這讓我怎麽跟朝廷說?他大筆一揮,改成了數百人,這才往上報。

這個故事堂而皇之地寫進了明史,但是其真實程度十分可疑。

明軍一共才四萬多人,一下子傷亡過半,旁邊還有禦史監軍盯著。楊鎬再手眼通天,也不可能遮的住。

再說了,他如果把兩萬的傷亡少報成數百,朝廷就會按照四萬人的指標給他制定戰略目標。拿兩萬人幹四萬人的活,楊鎬又不是傻子,何必自討苦吃。

最後一點,如我們在上一章節末尾分析的那樣,明軍實際傷亡只有兩千到兩千五百人,這個“兩萬”的數字,實在是離譜到家了。

所以楊鎬向朝廷隱瞞敗報是有的,不過沒有那麽誇張,我們不能隨便往古人身上潑臟水。

很快這一份奏章寫好了,楊鎬讓邢、麻兩位簽好名字,然後送去了北京。隨信而附的,還有一封楊鎬給次輔張位與三輔沈一貫兩位內閣的私信,在信裏楊鎬說了實話,請兩位居中斡旋一下。

信送走了,援軍到了。

遊擊蘭芳威帶著四千浙兵和參將王國棟的三千騎兵,作為蔚山之戰後的第一批後援部隊趕到漢城。跟他們同時抵達的,還有一位軍前贊畫,叫做丁應泰。

這位丁應泰,可是一位名嘴。他原本是山東按察使蕭應宮的幕僚,曾經代表蕭應宮去找邢玠和楊鎬為沈惟敬求情,被邢玠罵了出來,從此懷恨在心。這個人不知道為什麽,似乎一直跟援朝將士有著深仇大恨。早在碧蹄館之役以後,他就曾經上書彈劾李如松,大嘴一張,就是李如松喪師數萬——都快成日本軍方發言人了。

這次他來到朝鮮,早憋了一肚子心思,好好發揮一下。

到達漢城以後,丁應泰沒閑著,像狗仔隊一樣在周圍防區各個部門裏到處溜達,很快就被他找到了一條絕佳的素材。

陳寅在蔚山之戰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在即將攻入島山城之時被楊鎬硬生生換下來了,又在次日的戰鬥中負傷,一直在漢城休養。陳寅本人倒沒說什麽,但他同營的幾個同僚周冕、周陛對此紛紛不平,加上蔚山大敗,他們更覺得楊鎬實在不是個好東西。

這事也不知怎麽,就傳到了丁應泰耳朵裏。丁應泰如獲至寶,趕緊拿著小本本找到周陛,周陛一肚子怨氣正無處發泄,開始對丁應泰傾訴楊鎬的種種不是之處。

島山之敗的指揮失誤就不必說了,最可氣的是,楊鎬還拿軍中的雜役與商人去填陣亡者的名額,吃空餉,囤積了大批物資,就是不發給諸營,導致有的營裏馬匹甚至已經餓了好幾個月。種種罪行,不一而足。

丁應泰在漢城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默默地把這些搜集來的線索都記在心裏。等資料搜集的差不多了,他又去找到楊鎬。

在這之前,楊鎬剛剛經歷了一次小小的風波。他的父親在二十六年初病死,按規矩兒子應當辭職回加守孝,不過考慮到戰事緊張,主帥不可輕易更換,萬歷特批了奪情視事。禦史汪先岸想揪著這件事彈劾,結果被幾位閣老按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