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一章 史筆如刀“膽怯”的李提督(第6/10頁)

在萬歷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漢城方面判定鹹鏡道已經失去了固守的意義,石田三成派人通知加藤清正撤退回漢城。接到命令之後,加藤清正快快樂樂地開始收拾行李,逐漸收縮防線,從吉州沿海岸向南部鹹興方向撤退。

萬歷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第二軍團正式離開吉州,很快加藤清正就不快樂了。因為二軍團一出吉州,就開始頂著義軍不斷追擊和漫天的大雪,跌跌撞撞地從端川、新昌、北青一路東遁,使得這條回家之路成了一次無比淒慘的大行軍。途中不斷有人掉隊或者凍死,周圍的人根本顧不上施以援手。這與第二軍團進入鹹鏡道時的意氣風發,真是天壤之別。

加藤清正與鍋島直茂於二月十七日抵達鹹興,此時第二軍團傷亡率大約已超過了四成。

鹹興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方,它位於鹹興平原東部,城川江下遊左岸,與平安道只隔一道山嶺。如果加藤清正有興趣的話,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鹹興以東九十裏處的草原館南下越過山隘,沿山谷小路疾行,進據平安道的德源、陽德,出現在平壤城的北部。

屆時,加藤清正可以選擇進攻明、朝聯軍的安州糧草積屯地,掐斷明軍氣若遊絲的補給線;或者配合漢城日軍對平壤、開城同時施加壓力。無論選擇哪一個,對於明、朝聯軍的打擊,都是致命的。

無論加藤清正有否考慮過這些,作為當時的中朝最高指揮官,李如松都不能忽略掉這個可能性。戰爭中這樣的事情太常見了,一件事情有99%的可能不發生,但萬一出現了那例外的1%,便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他不能冒這個1%的險。況且這個可能性還不是1%,而是很大,相當大。只要漢城日軍和二軍團一聯絡,馬上可以對平壤實現前後夾擊。無論如何,平壤是不容有失的,因此當他進擊漢城時,依然在平壤和開城留下了三分之二強的兵力,過江兵力按最大估算,也只有一萬一千人。之所以這樣,一當然是糧草不夠大軍前進,二則是他得時刻防備來自側後方日軍二軍團的進襲。

當朝鮮人後來質疑李如松退兵時,李如松也向朝鮮人解釋過自己的這個顧慮:“先除鹹鏡之賊,以絕侵襲之患,然後進取王京。” 李如松是絕對不敢把自己的後背交給朝鮮軍去守護的。不過他這個並非杞人之憂的考量,遭到了朝鮮人的大肆嘲笑,他們說這位李大提督自從碧蹄館一敗後“事機多誤,氣勢催挫,皆思撤歸。”認為這不過是他想撤退的借口而已。

遺憾的是,宋應昌在給袁、劉兩位參謀長及與其他官員的書信中透露,明軍自平壤之後,就已經決定將兵馬分為兩部,一部駐紮開城沿江把守,一部守平壤防止加藤清正背後襲擊,此事顯然不是如朝鮮人說的那樣,是李如松在碧蹄館被嚇破膽了。同時他與李如松更是早早認識到,前方日軍將大大超過此刻在朝明軍的總兵力,因此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一直向國內兵部催發援軍,希望先借點遼軍來增援,並催促應到未到的五千川軍等部隊盡快入朝。宋應昌在平壤大戰前後,幾乎每封給兵部和石星的信裏都要反復催兵,確切地說,不是幾乎,而是一定。

後來加藤清正終於沒動平安道的心思,直接返回了漢城,這讓朝鮮人笑得更厲害了:“看吧,李大提督又在杞人憂天”——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事實上,正是因為李如松及時收縮,才讓加藤清正感覺無機可乘,才老老實實返回漢城。這是一因一果的關系。

對李如松的及時回軍,宋應昌的評價最準確:欲使鹹鏡之賊,聞先聲而不敢來也。”

更諷刺的是,別看朝鮮人嘲笑李如松不遺余力,其實最擔心加藤清正襲擊平壤的,正是他們自己。

早在二月四日,平安島左防禦使李鎰便有飛報入朝,說加藤清正撤到了鹹興,有南下平安道的打算,並警告說憑借朝廷在平安道北側的防守兵力,根本抵擋不住。

對於這個心腹之患,朝鮮國王李昖害怕得不得了。他們在伊川、谷川附近沒有任何駐軍,如果加藤清正打算在這裏動手,朝鮮軍將沒有任何防備。

他害怕自己會被偷襲,所以無論宋應昌和大臣們如何催促,這位國王打死也不肯駐回平壤,寧可在義州多呆兩天。李昖後來被人催得急了,總算說了實話:“北賊未滅,如在人背,萬一逾嶺向西,與京城之賊相為犄角,截天兵之後,天兵前後受敵,此危道也,而我乃輕入其中,不可也。”

看看,李昖對加藤清正怕成這副樣子,連平壤都不敢進,卻還有余力嘲笑李如松的穩重用兵。其實嘲笑李如松膽小還是其次,更關鍵問題是李朝君臣們很清楚地知道,加藤清正“萬一逾嶺向西,與京城之賊相為犄角,截天兵之後,天兵前後受敵,此危道也”,這是會要大家命的,所以堅決不肯“輕入其中”。那麽,明軍輕入其中就可以了麽?在碧蹄館大戰之後,李朝君臣依然要求李如松不回防,要他繼續前進拿下漢城,這是什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