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鐵馬踏雪取河北 第七十七章 楊氏希望(第2/2頁)

楊善會為官清廉,在河北極為民望,在朝廷中也極受楊廣和楊侗的重視,如果不是因為他能屢敗竇建德,他也會入朝為高職,和所有朝官一樣,他也要考慮自己的前途。

這時,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長史堯君素出現在門口,“楊使君找我嗎?”

堯君素也是個極為剛直之人,對隋朝忠心耿耿,當初屈突通投降唐朝後,還專門來勸過他,被他大罵一頓,但河東郡他呆不下去了,便回了自己的家鄉魏郡,楊侗感激他的忠義,便任命他為魏郡長史。

正是堯君素和楊善會兩人的默契配合,才使竇建德攻打安陽城數十次而拿不下,如果竇建德滅亡了,他們也到了該分手的時刻。

堯君素坐下來,沒有吭聲,楊善會也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瞅了他一眼笑問:“你知道了?”

堯君素點點頭,他已經得到了楊玄獎到來的消息。

“那你說說看,我們下一步該怎麽走?”

“如果不歸降北隋,我們就無法在魏郡呆下去,是吧?”堯君素先問道。

楊善會嘆了口氣,“這是肯定的,如果我們不走,也不投降,軍隊就會到來,除非我們還繼續抵抗下去。”

“不能讓將士們再無謂犧牲了。”

堯君素反對繼續抵抗,“給大家一條生路,只是我不想投降楊元慶,在我看來,楊元慶和李淵沒有什麽區別,只不過偽裝得更好一點。”

楊善會愕然,“莫非你想回洛陽?”

洛陽的局勢他們都很清楚,王世充篡位登基是遲早之事,他們早已達成共識,不會為王世充效命,堯君素的回答著實讓楊善會不解。

堯君素低低嘆息一聲,“我打算去一趟江都,拜祭先帝,然後我便回湯陰老家,歸隱不出了,在我看來,隋朝已經滅亡了,我不能為它殉葬,那至少我該為它守節。”

兩人又沉默了片刻,堯君素將一同帶來的長史印放在桌上,“使君保重,我走了。”

兩人站起身,緊緊擁抱在一起,淚水都從他們眼中湧了出來,堯君素轉身而去,對官職仕途他沒有任何留戀,盡管他家徒四壁,但為了自己心中信念和忠誠,他把一切富貴榮華都拋掉了。

城頭上,楊善會默默望著身著青衫小帽的堯君素騎一頭瘦驢遠去,這一刻,他心中竟是如此的羞愧。

……

楊元慶還在河間郡等待著楊玄獎的消息,最後的大戰已經在十幾天前便結束了,十幾天來,他幾乎每天都在接見河北各郡縣的官員,接受他們的效忠,聽取他們訴說困難和期望。

他沒有時間去巡視所有的郡縣,而從各郡縣官員的口述中,使他深感到了河北在數年戰亂中遭受的嚴重破壞,十室九空,大量良田荒蕪,鄉村已空無人煙,十幾個郡的糧倉都空空蕩蕩。

竇建德一垮,沒有人再給他糧食,所以與其說這些官員是來效忠,不如說他們是來要糧食。

楊元慶背著手在房間內踱步,盡管他知道河北的情況很糟糕,卻沒有想到,竟然惡化到這個程度,連官府也組織衙役出去挖野菜。

如果河東郡沒有遭受太大的匪患,能夠保住了耕地和人口,成為他有力的爭奪天下的資源,那麽河北的衰敗就是擺在他前面的一座大山,不說能出兵出糧支援軍隊,但至少也應該能夠自立。

朝廷的存糧並不多,只有六十萬石,光救濟河北就得耗去一大半,更不用說軍糧了,此時楊元慶深深體會到了,戰爭就是國力的較量,沒有充足的錢糧和兵源,他只能取一時之勝,而難以持久。

這時,門口有守城士兵稟報,“啟稟總管,南城外來了上千人,都是造船匠,為首一個叫張龍、一個叫張虎,說是總管交給他們什麽任務。”

楊元慶頓時想起了北平郡造船所之事,不由大喜,立刻轉身向府衙外走去,很快他來到了城頭,只見城外站著大群衣裳襤褸之人,有男有女,還帶著孩子,足有兩千余人,為首之人正是張龍和張虎。

他們也看見了楊元慶,興奮得大喊道:“楚王殿下,我們帶來了八百匠戶,都是造海船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