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腐敗君臣

任性而為

或許李漼當上皇帝實在太過容易,或許是他曾經得不到父皇的寵愛,所以當上皇帝伊始,他便有一種小鳥掙脫牢籠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後,國家的一切對於李漼而言便不再重要,由於失去制約,李漼的注意力逐漸轉向嬉戲遊樂,進而開始懈怠政事。

據史料記載,李漼當時主要沉溺音樂和宴遊,每個月要在宮內設宴十幾次,席間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並通宵達旦地觀看優伶演出而不知疲倦。殿前供奉樂工常有五百人,李漼每次看完演出興之所至,便隨手賞賜樂人優伶動輒上千貫錢。

長安附近風景名勝中的行宮,是李漼經常光顧的地方。例如長安附近的曲江池,自從玄宗李隆基時期以來,上百年間是李唐皇族首選的遊樂之地。曲江池更是李漼的最愛,而且一旦想去曲江池,李漼說走就走,相關部門只好隨時在行宮內做好音樂、飲食和住宿的一系列準備,進而恭候李漼的隨時出現,搞得其他皇族成員也在府邸隨時準備好鞍馬以便陪同出行。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漼每次出行,皇族成員、相關部門人員以及神策軍等十多萬人陪同(“內外諸司扈從者十余萬人”),錢財耗費無數(“所費不可勝數”)。

對於一個帝王而言,喜歡宴遊娛樂倒是無可厚非,即使是李世民、李隆基、李純等開明之君也沒有丟掉宴遊娛樂活動的傳統,但他們對於帝國的政事還是沒有荒廢。反觀李漼對於政務已經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例如從鹹通四年(863年)處理張議潮建議收復涼州的事宜中,就可以看出李漼一朝是多麽昏庸。

早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就抽調駐守河西、隴右的精銳邊軍到中原地區平定叛亂,吐蕃趁唐朝邊防空虛之機,出兵攻占了河西走廊地區。直到沙州人張議潮在大中二年(848年)率領當地人起義,趕走吐蕃人,成功收復了沙州和瓜州(今甘肅安西)。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裏,張議潮又先後收復伊州(今新疆哈密)、河州(今甘肅臨夏)、甘州(今甘肅張掖)、廓州(今青海貴德)、蘭州(今甘肅蘭州)、岷州(今甘肅岷縣)等八州大片土地。為此,李忱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統轄河西地區。李漼即位後,張議潮為了確保河西走廊的絕對安全,決定繼續收復失地,準備向涼州進軍。

張議潮將自己準備收復涼州的計劃上報朝廷,希望朝廷能夠出兵協助自己,但李漼對於此事似乎並不放在心上,依然過著宴遊無度的荒淫生活。為此,左拾遺劉蛻上疏勸諫,認為吐蕃已侵占涼州很長時間,如今張議潮主動提出收復涼州,皇帝陛下不應該不聞不問,這樣會嚴重挫傷這些手握重兵的邊將的積極性,希望皇帝陛下能夠立即下詔肯定張議潮為國盡忠的壯舉,並立刻發兵增援張議潮。

應該說,張議潮在收復八州之地後,對於收復涼州可謂志在必得,但由於長年駐守邊境,也使得他對於朝廷局勢的變化知曉甚少。宣宗李忱曾經對他的全力支持,使得他本能地認為新皇帝李漼一定會繼承先皇的做法。可是收復涼州的計劃遞上去後久久沒有回音,張議潮敏銳地意識到,新皇帝李漼和先皇李忱是完全不同的人。

就在張議潮計劃收復涼州的奏疏上報朝廷十天後,李漼突然做了一件唐朝歷代皇帝都沒有做過的事情,那就是參拜歷代先皇的陵墓,美其名曰“歷拜十六陵”。

事實上,唐朝歷代皇帝的陵墓都不在同一個地方,全都參拜過來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誰都知道李漼是借著拜陵的名義,再一次大搞旅遊項目,但人家名義是祭拜歷代先皇,所以朝臣們也都不好說什麽,於是只得勉強隨行。

當張議潮得知皇帝李漼全然不理自己的建議時,他無奈地長嘆一口氣,由衷地發出了“國勢日衰”的哀嘆。不過張議潮始終沒有忘記先皇李忱對自己的恩德,所以他懷著報答朝廷的心理,依然決定興兵收復涼州。鹹通四年(863年)三月,張議潮帶領蕃漢聯軍七千人,經過一番血戰,成功收復涼州,而後又在鹹通七年(866年)六月成功收復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所以河西地區的人不斷歌頌張議潮的功績,今天在流傳下來的敦煌文書《張議潮變文》中,有著稱贊張議潮的詩句:

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雁信稀。

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不過,當時張議潮雖然為朝廷收復眾多失地,但由於皇帝李漼對國事的日漸懈怠,對於張議潮的功績,朝廷內竟然沒有人為他申理,幸好張議潮治下的沙州之地在當時算是個獨立王國,張議潮並不在乎朝廷如何對待自己。可是,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已經看出,李漼在位時期對於政事已經到了日漸荒廢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