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治的秘密(第2/2頁)

一個九歲的孩子怎麽能承受這人世間莫大的痛苦?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長孫皇後的早逝,使李治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某種障礙,從而使他的性格稍微缺少些自信與決斷!

我想,後來李治深切眷戀著比他大四歲的武則天,除了武則天主動投懷送抱之外,事實上最關鍵的是李治具有戀母情節!

長孫皇後去逝後,李治最初一直和妹妹晉陽公主住在一起,兄妹二人關系極好,但晉陽公主不久後因病不幸夭折,所以對李治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可能對李治性格也有間接的影響。

當然,性格只是一種對行為的傾向性歸納,並不能代表人這一輩子行為方式不會產生變化,事實證明,後來的李治,在某些時刻的確也表現出了與他早期“寬仁孝友”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但不能否認早期的李治性格的確是柔弱的。

從貞觀十年到貞觀十七年這七年間,總體來看,李治的生活平淡而安逸,甚至有些孤獨,他既不像李承乾那樣自甘墮落,也不像李泰那樣積極爭儲,這不能不說與他的性格有關,李治似乎依然扮演著被人遺忘的角色,當然他並不反感這種角色,他明白此時的朝廷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而如果自己深陷其中,憑借自己的能力估計十有八九會成為犧牲品,所以李治躲避著一切,他只想安安靜靜的生活,做一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好人。

然而,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李治的想法過於天真了,他的嫡子身份決定在貞觀十七年的這場政治地震中,他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他可以不去和別人一爭高下,但是他不能阻止別人把自己當成競爭對手。

李泰恰恰就是這樣想的。

在面對比自己小九歲的弟弟時,李泰表現的實在過於強勢!

而李泰最終的失敗,就是此時埋下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