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布衣宰相(第2/2頁)

在馬周之後,唐朝始終延續著這種服飾制度,一直到滅亡為止。

除此之外,馬周對於驛傳報警、收租、宿衛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李世民曾經說過:“我於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

沒錯,對於這樣一個考慮問題周到、做事認真細致的下屬,哪個領導都會喜歡的。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馬周在病重彌留之際,李世民親自為其調藥,並且讓皇太子多次親臨問疾,馬周臨終前,將給皇帝提意見的奏章燒掉,然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管仲、晏嬰揭露君主的過錯,為求死後的名聲,我不做這樣的事。”

是的,人生在世,幹好自己該幹的事,至於死後是個什麽情況,誰又能知道呢?

正所謂: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

馬周是個好人,也是個好官員,從沒有丟棄自己的理想,即使在他身居高位之後,依然如此。

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世良臣!

我相信,這是對馬周最公正、最客觀的評價。

馬周以一介落魄書生,最終位極人臣,縱觀其一生,其實是一段關於理想、關於希望的傳奇故事。

他的運氣確實不錯,但前提必須是當時的政府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貞觀新政的一個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