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徵(第2/2頁)

李世民:“朕和文彥博說完,也覺得有些不妥,愛卿不要介意,以後還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

魏徵:“臣明白!臣已將自己交給了整個國家,今後一定會直言不諱,絕不隱瞞,但願陛下讓臣做個良臣,而不僅僅是做忠臣!”

“哦?忠臣和良臣有什麽區別嗎?

“有區別!所謂良臣,不僅僅使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還要使君主博得好名聲。而忠臣僅僅是自己博得美名,歷史上的比幹是忠臣,在歷史上他的行為留下了美名,但卻使君主落下罵名,而且最終頁沒能挽救國家,這樣的臣子我魏徵堅決不做。”

千百年來,關於如何做臣子的問題,魏徵的分析堪稱經典,仔細品味魏徵的話,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話具有雙重含義,那就是要做良臣除了臣子自身的因素之外,君主也是重要的因素。

比幹想做良臣,但商紂王不給他機會,所以比幹只能是忠臣。

當然,魏徵說出這番話,是源於自身的經歷,從效忠李建成,到效忠李世民,魏徵想博得忠臣的美名也不可能了,所以只能用“良臣”的概念來說服李世民。

不過魏徵這番關於“良臣和忠臣”的論述,直到今天為止,仍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正是憑借著這番論述,使魏徵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諍臣的代表人物。

魏徵的美名源於自身的努力,更源於貞觀時期寬松的政治環境,設想魏徵如果在楊廣的手下,恐怕早已經是人頭落地。

魏徵的理想與李世民的現實需要可謂是一拍即合,正像我前邊所說的,君臣二人的共同協作,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魏徵以其鮮明的個性,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諍臣的新面貌,那就是犯顏直諫,而這也是貞觀時代獨有的政治風貌,是貞觀之治的重要標志。

自古以來,都是君明臣直,任何時代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