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議會第三章中國議會(第4/26頁)

田野介入正氣會事務很深,作為該會掩護的東文譯社,即以田野的名義登記,所記有關正氣會的活動多為其親歷之事。他指出汪康年、歐陽柱、丁惠康、葉瀚為與會的革新派成員,還不足為奇。但知道在滬時間很短的周善培,則必定深悉內情。[26]此外,田野在武漢結識了兩湖哥老會首領,1900年初唐才常曾打算讓他率人北上實行暗殺,時任駐南京湘軍營官的辜人傑又告以長江舉義計劃,這樣,他對正氣會兩派的內圈外圈活動均知之甚多,所記可與其他資料相印證,非道聽途說可比。

由此引出的問題,是正氣會成立的時間。胡珠生據宋恕日記,定為1900年2月22日正式召開大會於繩正學堂。而從周善培、唐才常等人的行蹤看,正氣會的成立不會晚於1899年12月25日。根據之一,周善培是12月26日離開上海的,次日他曾在鎮江於舟中致函汪康年,請其代收遺落之物匯寄漢口。[27]根據之二,田野橘次稱,正氣會成立後,唐才常即赴香港,從香港銀行領取邱菽園的三萬元贈款。據唐才質《唐才常烈士年譜》,唐才常和狄平、師襄等一行三人,於1900年1月5日購船票出發。此事有周善培函為旁證。1899年12月31日,周歸途於九江函詢汪康年:“佛塵行乎?”[28]白巖龍平1月11日的日記稱:“唐才常從廣東歸,來訪。”[29]1900年9月3日康有為致康同薇函也提到,唐才常“去年十二月來盤桓數日,今遂永訣”[30]。

其實,胡文所引宋恕等人的記述,已清楚表明正氣會成立於1899年底。如海州黃受謙於1900年1月初致函汪康年,告以“海上新創正氣會,睹斯會,心焉喜之,特未知宗旨耳”[31]。宋恕1899年12月30日與孫仲愷書稱:“丁中丞之公子字叔雅者,在上海與汪君穰卿等創立正氣會,已刊章程,其意欲聯絡海內志士共圖振興中國之策。曾以章程見邀入會,弟力謝之,不敢列名。……且力阻諸君之從速解散,未知諸君之肯從忠告否也。”[32]由此返觀宋恕日記摘要各條,己亥(1899年)十一月下旬,“汪穰卿送正氣會章程來,我不敢入會”。實為記述該會的成立。十二月初九(1900年1月9日),“候穰卿,勸勿開正氣會,以免風波。同日,候石芝(歐陽柱),石芝所見與我同”。應指勸告正氣會不要繼續活動。至於其庚子正月廿三日(1900年2月22日)在“繩正學堂大會,始識丁叔雅”,並未指明此會與正氣會有何關系。

宋恕生性畏怯,不敢列名反對立儲通電,與唐才常、丁惠康等又不熟悉,他於1899年5月23日在亞東館認識唐才常,整整四個月後還是“得見尚希,其深未悉”[33]。加上日記僅存摘要,所記只能反映他本人對正氣會情況了解的程度,而不足以確證正氣會的組織活動。況且他既不贊成立會,似不會出席正氣會的成立大會。胡文力圖匡正張難先、馮自由等著述的謬誤,但片面從宋恕的角度立論,不免矯枉過正,反倒難以辨清事實。後來廖梅依據井手三郎日記,確定正氣會的具體成日期應為1899年12月24日。[34]

正氣會成立不久,唐才常、汪康年兩派就發生摩擦。[35]該會依會章選舉汪康年為會長,實權卻握於唐才常之手。井上雅二稍後憶道:

去冬興起正氣會,匯集四十余人,汪康年為會長,不任辦理之事,實權差不多集於才常一人。[36]

唐才常既握實權,又得到邱菽園的大筆贈款,避開汪派,暗中從事內圈的活動,令汪康年感到不快。1900年2月11日鄒代鈞致函汪康年:“公在滬既無意趣,雖不因人言而離滬,又何不自為而離滬?”[37]汪康年開始打算另立門戶。3月12日,夏曾佑從安徽祁門函詢:“公與浩公私之計若何?正氣全[會]無恙否?更別立會否?公有他圖否?”以後又叠函詢問:“別會成否?中有西人,則有宗教可淘氣耳。”“正氣能又搖身一變否?”[38]

五六月間,遠在四川的周善培輾轉接到汪康年3月底的兩封來信,對於“正氣不張,不幸如仆往日所料”,大感“太息”。並說:“仆於四川嘆其孤立,然見君輩之齟齬,則孤立者又仆之幸也。”[39]這時兩派的沖突已經表面化,唐才常平息不了人多勢眾的江浙派的不滿情緒,幹脆將幹事長的位置讓給江浙派領袖之一、性喜任事的葉瀚,集中精力籌劃自立會和長江大舉。於是汪康年等改變初衷,試圖在東西外人的幫助下,改造擴充正氣會。[40]

經過正氣會時期的角逐,中國議會成立時,汪康年一派乘勢搶占上風。他們在上海活動已久,交遊甚廣,彼此間有著同鄉、同窗、同年、同僚、同宗、姻親、世交等多重社會紐帶關系,結成連環相扣的大網,不僅對滬上士林舉足輕重,而且廣泛結交往來於上海的各省新黨志士。國會核心成員中,汪有齡、汪立元是汪康年的同宗(一為族叔,一為族弟);葉瀚與汪康年同鄉,少年時結識汪康年的表弟夏曾佑,又與汪康年為摯友,1894年由汪康年引薦,入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府,與陳三立、鄒代鈞、譚嗣同等深相結納。1897年在上海與汪康年等籌開蒙學會,創辦《蒙學報》。[41]孫寶瑄也是汪的同鄉,曾任《時務報》撰稿人,戊戌前,他和另一幹事胡惟志與汪康年、宋恕、梁啟超、譚嗣同、吳嘉瑞等自比竹林七友。[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