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戊戌變法:光緒和慈禧的權力博弈(第2/23頁)

而在這其中,慈禧的真實心態是最重要的。皇宮裏的光緒也許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畢竟一個退休老女人的心理和心情有什麽值得去關注的,但是,“人治”社會的特色,很多時候,就是看心情。

我大姨媽到底是怎麽想的呢?

要分析或者回答這個問題是比較有難度的。但是,從慈禧一連發布的四道命令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分析個大概,這就是破解一個人內心秘密的根本方法——聽其言觀其行。

慈禧的第一個心態是矛盾。在她內心的最深處,她是不願意變法的,“維護社會穩定”才是她的第一需求,社會穩定,也就意味著權力穩定,現有的權力平衡就不會被打破,她就能繼續做老大,這一點慈禧比誰都清楚。

但是,作為政治家或者國家最高領導人,慈禧更加意識到變法勢在必行,原因前面我們已經說了,誰也無法阻擋這個潮流,不僅阻擋不了,還要拿出切實行動,不然各地只怕要造反,自己的統治也不會長久。所以我們說,慈禧是在極大的矛盾心態中“不得不首肯”了變法。

第一心態引出了第二心態:旁觀。變法的事情由光緒來幹,名義上是光緒已經親政了,而實際上是老女人並不想幹。雖然由她這個掌握著朝廷最高權力並且有著最廣泛權力基礎的人來主導變法,辦起事情來方便一些,政令出紫禁城也快一些,下面的官兒也聽話一些,但慈禧既沒有那個心情,也沒那個能力,更不想去折騰——最重要的是:她不想承擔這個風險。

幾千年以來的事實無數次證明,對於政治團體來說,變法雖然有很大的利益,但有更大的風險。實際上風險才是第一位的,被五馬分屍的商鞅肯定同意這一句。對於慈禧來說,她已經掌控了最高權力,實在沒必要再去冒這個風險,所以對於這一場變法,她寧願躲在幕後。一句話:要變你們去變,我是不會去變的。我是唐僧,你們當孫猴子。

她的第三個心態是等待,或者叫靜觀其變。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質就是經得起等待,在這漫長而糾結的等待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預判事務,在那個最後的結果到來之前,慈禧不會認定變法一定會成功,也不會認定就一定會失敗。她在平靜地等待這個結果,但不會被動地接受這個結果,她要做的就是躲在幕後,隔岸觀火,將來變法成功了,大家高興,此時她出來領功,宣布一下大家辛苦;如果不成功,那也不怕,她就會出來收拾殘局。

她的最後一個心態就是擔憂。而慈禧最大的擔憂,並不是變法成功或者失敗,而是權力平衡是否會被打破。作為權謀家,第一位的永遠是權力,而變法才是第二位的。她希望變法最後能夠取得成功,讓政權得以延續,但她更希望所有的變法都是在她的權威下進行的,睡幾覺醒來,法變了,而大權仍然在她的手上。盡管已經清除了翁同龢,但她仍然比較擔憂是否有人會渾水摸魚,威脅到她的權力!

那四道命令就是一系列老練的殺著,是為了保障權力安全設置的防範措施,慈禧自信,有了這些作保障,可以永保大權在手,將來萬一出現不利情況時,能夠迅速收拾殘局,恢復“穩定”!

好吧,遊戲的大幕已經拉開了。走掉了翁同龢,光緒必須親自出馬,但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由他去幹,他最需要的是一批人,一批能為他沖鋒陷陣、將變法推行下去的人——幫手。

光緒的新幫手

光緒要去找幫手了,等到真正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才發現這是一件有難度的事,天子富有四海,四海之內皆同志,但當光緒把目光投向龐大的官僚系統時,他最想說的一句話估計是:同志們,你們在哪裏啊?

60年前,光緒的爺爺道光皇帝也曾碰到這樣的難題。

當時廣東鴉片為患,道光皇帝每天都要接到來自兩廣總督的八百裏加急,此時朝廷已經三令五申禁煙,道光朱批的禁煙令發了一道又一道,而鴉片屢禁不止。在京廣之間的道路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邊是廣州發來的報告煙患的八百裏加急,一邊是紫禁城發出的禁煙聖旨,傳遞文件的人經常在半路上遇見。送來送去,都是這個結果。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鴉片並不是只有洋商在賣,地方官員也參與其中,然後從中分紅。有的官員在煙行中有股份,膽大的甚至自己當老板,在幕後指揮販賣。從表面上看,這些官員與商人勾結,實際上,官員之間形成了互相保護——官官相衛。所以,中央的政策(聖旨)下來了,總是上有好政策,下有好對策。

洋商們開始公開嘲笑:“你們連自己基層的地方官員都管不住,又如何能管住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