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戰敗的根源:為什麽大清不能打一場持久戰?(第6/6頁)

幾十年以後,日軍吸取了這個“教訓”,“三光”政策的順序是:先殺光,再搶光,然後燒光!

為何大清不打持久戰?

好吧,現在是時候該總結一下清國在這場戰爭失敗的根源了。當然,我現在的總結都是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的,雖然之前分析了很多的原因,它們都是清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但是,它們都還沒有涉及到清國失敗的根源。

這個根源就是,清國輸在了起點——戰略。

300年前,日軍是由豐臣秀吉帶領進攻明朝,雖然他只打到了鴨綠江邊,但是在明清兩代對中華帝國的戰爭中,日本的戰略都是一樣的,這個戰略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速。

先搶奪制海權和朝鮮戰略要地,再直插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速戰速決,以迅速取得勝利迫使對方投降,換來和約。

對日本來說,這樣的戰略帶有極大的賭博性,完全是一個不計後果的亡命賭徒式的打法。但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日本國小民貧,補給有限,無法進行消耗戰,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持一場長期的戰爭,只要在一處遭到對手的牽制,就將滿盤皆輸!

比較一下,大明和大清在戰爭初期都曾經戰敗過,但不同的是,大明很快清醒過來,那個萬歷皇帝雖然從來不上朝,但他對跟倭國戰鬥到底的信念是無可動搖的。在堅定的信念下,後來的明軍開始改變戰法,以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和延緩其攻擊步伐為主要作戰目的。大明“抗倭援朝”戰爭持續七年,日本被打到崩潰邊緣,不久即爆發內亂,國內長年內戰,國力一蹶不振達200年,以至於後來的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僅憑幾條海盜船就能橫行日本!

所以,在歷史上,除了無比強大的唐朝和元朝以外,對日作戰歷來都做好“相持以久,持久以戰”的準備。

面對接下來的戰事,清軍新任總指揮劉坤一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在上奏給朝廷的奏章中,劉坤一表示:“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關鍵。而這種思想也得到了其他不少大臣們的認同,大家表示,跟日本打架,一時打不過,可以長時間打嘛。

這種想法是很符合現實情況的。一旦清國確定了要和日本長時間打架,這對日本只能是個不幸的消息。

清日戰爭開始後,日本不僅投入了本國幾乎全部的陸海軍,國內兵力空虛,更重要的是——他們快沒錢了。

為了維持這場戰爭,日本已經花費了臨時軍費兩億日元,而當時日本全年財政收入才8000萬日元。也就是說,為了打這場仗,日本把未來幾年的錢都花完了,整個國家也變成了一個為戰爭服務的機器,在戰爭正式爆發後僅僅三個月內(至1894年11月),日本全國工業生產就減少了一半(51%),商業減少了三分之一(31%),農業生產減少了13%。打仗是需要錢的,為了繼續打下去,日本準備向匯豐銀行借款。

但朝廷並不打算打一場持久戰。

不這麽做的原因並不是朝廷沒有這個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這麽做。

對於朝廷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來說,她面對的事實是,淮軍已經灰飛煙滅了,這支軍隊是李鴻章的,同時也是她的權力基礎,淮軍是屬於後黨的,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黨的人物來繼續負責指揮,很顯然,誰指揮戰爭,軍權就會落到誰的手上,如果帝黨掌握軍權,這是慈禧和她的後黨集團不願意看到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戰爭一開始,李鴻章雖然明知這場戰爭絕無勝算,屬於朝廷帝黨一派的清流言官們又不斷攻擊,背後搞小動作,但李鴻章還是要硬著頭皮打下去,只有清日之戰是由後黨集團的人負責組織和指揮的,才能確保朝政大權繼續留在慈禧和後黨集團的手中。而當戰爭進行到有可能為國內的權力帶來洗牌,影響到當權者權力的時候,這場戰爭就必須結束。

就這麽簡單。

戰爭結束了,那麽就開始和談吧。也許只要簽個條約,賠點銀子,所有的擔憂都會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