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安東淪陷,日軍史上首次跨過鴨綠江(第6/8頁)

葉志超終於以兩次逃跑結束了他在朝鮮的演出,而他的軍人生涯也宣告結束了。

葉志超曾是淮軍猛將,年輕時因為作戰勇猛,經常在戰場上拼命,大家都叫他“葉大呆子”,可是自從當了多年的軍官後,他已經迅速腐化墮落、貪生怕死了,曾經的淮軍猛將和八旗將領已經沒什麽區別。

除了全面腐敗的社會環境帶來的染缸作用,他們也有很多的苦衷。李鴻章說過,大清是一間紙糊的破屋子,而他自己就是糊裱匠。即使如李鴻章位極人臣,很多事也是他想辦而辦不成的。世襲的八旗兵不僅是從出生起就是武將,也有很多轉為文職大臣,大字不識一個,只是由於是“官二代”,就成為那些從小寒窗苦讀的漢官的上司,無論漢官工作有多勤奮才能有多高,他們的頭上總有“官二代”們來壓制,李鴻章也是如此。

而當他們投身於洋務運動,睜眼看世界的時候,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的世界很無奈。

葉志超正是這樣的“聰明人”,他清楚清國的問題已經不是某一支軍隊的問題,而是整個軍隊系統的問題,不僅是整個軍隊系統的問題,也是整個朝廷的問題。葉志超對這場戰爭的前途充滿根本上的悲觀,他明白即使自己英勇,別人也不見得會來配合你,與其進行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不如保命要緊。

而葉志超清楚,李鴻章也一定會保他的。李大人雖然有很多的苦衷,但他也代表著一個利益集團,是朝廷中許許多多利益集團中的一個,而且是比較大的一個,自己與李大人有著密切的利益關系,李大人不得不保住自己。

葉志超沒有料錯。當葉志超以臨陣脫逃被判斬監候後,李鴻章動用他的關系將葉志超保了下來。罪無可恕的葉志超竟然又無罪釋放。李大人不會殺自己的人,無論這個人有多麽該死,所有淮系的人都明白了這一點。

日軍夜渡鴨綠江

山縣有朋以他的瘋狂賭博贏得了平壤之戰的勝利,而接下來的事情將要證明,這不僅是一個瘋狂的人,還是一個會使詐的人。

攻陷平壤後,日軍2.5萬大軍集結在朝鮮邊境城市義州(今新義州)。

鴨綠江對岸,三萬清軍重兵集結。指揮他們的是德高望重的74歲的白發將軍——宋慶。宋慶雖然也屬於淮軍將領出身,但他是山東人而不是安徽人。在平壤失守和大東溝海戰戰敗,日本人已經到邊境線後,清軍的最高指揮官第一次由不是李鴻章老鄉的人來擔任。

這是朝廷帝黨和後黨相互妥協的結果,這個情況我們以後再介紹。現在我們只要了解,利益集團不僅出現在封疆大吏之間,也出現在最高權力中心——皇宮裏。戰火已經燒到家門口了,大家還在互相拆台。

出發之前,74歲的宋慶顫巍巍地寫下血書:死守國土!

宋慶以九連城為中心,將兵力分布在近百裏長的江邊,沿鴨綠江布防。清軍日夜趕工修建了高三米、厚一米的連環堡壘,堡壘上每隔一定的距離都有一座炮台,可以俯射江面。堡壘外埋設地雷,再往外就是鴨綠江天險,日軍渡江作戰難度很大。

了解到清軍的防衛情況後,山縣有朋一反常態,並沒有急於出戰,而是嚴令主力部隊全部回縮。然後一支支小股部隊派出了,他們每天在江邊來回奔跑,搖旗呐喊,做出進攻的態勢,而他們的真正目的是:掩護一夥人的行動。

這夥人就是偵察兵。

掩護之下,偵察兵拿著望遠鏡、長竹竿(試探水深)、繪圖工具在江邊來回測量。他們發現了鴨綠江對岸一個絕佳的攻擊地點——虎山。

虎山位於九連城外,是進入九連城的制高點,一旦攻下它,可以在那裏架設大炮,對著九連城俯射,是一個十分理想的據點。但虎山有大量清軍把守,要正面渡江攻擊幾乎不可能。山縣有朋制訂了分路包抄虎山的計劃。

10月24日淩晨,在夜色之中,500名日軍組成的敢死隊抵達了鴨綠江上遊的安平河口。這個地方也是偵察兵精心選擇的,它位置偏僻,把守的清兵只有幾百人,而且水流較緩,水不深,敢死隊計劃從這裏遊過去。

看上去不錯,但是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現實問題:冷。十月底的鴨綠江江水已經到了快結冰的程度,而且還不能白天遊,只能在下半夜清軍崗哨防備最松懈的時候遊。打仗是打仗,沒想到還要來個冬泳。

而敢死隊就這樣悄悄地遊過去了,岸上的清軍哨兵根本沒想到還有這種事發生。等他們發現時,一切都已經晚了,第一批踏上清國領土的日軍就這樣上了岸。

按照山縣有朋的部署,敢死隊在上岸後要堅持一天,摸索到虎山腳下埋伏,等待主力部隊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