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袁世凱與李鴻章的第一次會面(第3/6頁)

而袁世凱一手促成出兵,這邊鼓動朝鮮國王借兵,那邊發電報讓清國對出兵放心,這個原因就是來自他的私心——也是他一直等待的那個最後的機會:俺要回國!

形勢已經讓袁世凱明白:只有國內出兵,派來作戰的將領,他才有可能被替換回到國內——實在不行還可以趁亂走人。反正這次他已經下定決心:必須撂挑子!必須回到國內!

接下來的事實證明:袁世凱大人最關心的,是他如何順利地回國。

6月底,當時朝廷已經派兵,而日本也已經派兵,朝廷擔心可能與日本開戰正考慮要不要撤兵時,袁世凱再一次寫報告給國內的領導:與日本人吵架無意義,派軍艦來,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7月11日,與日本開戰的氣氛已經十分緊張,袁世凱向國內領導報告自己生病,而且很嚴重,基本到了要入土的程度,趁著還有一口氣先落葉歸根。我們把他的這份報告翻譯一下:

領導,您不是不知道的,我老袁素有發燒症,最近又開始拉肚子,昨夜又突發重症,頭昏目眩,全身上下疼痛難忍,趕來的醫生給我量了體溫,說發燒超過100度(華氏),不得不采用物理降溫(敷冰塊),這樣我才沒有去見先帝哦!

在發完這封電報之後,袁世凱不等批示,趕忙將他的工作和職務全部移交給自己的一位下屬(唐紹儀)。他鼓勵了唐紹儀好好幹:我是要死的人了,但崗位必須在,不能耽誤工作,你就在這裏建功立業吧,一定大有所為的。唐紹儀接下了袁世凱的一切活兒,他向國內發工作報告時,袁世凱在這份報告上特意加了一句“具體事項可等袁道到天津稍痊愈後面稟”。我們別小看這句話,這正是他老袁冥思苦想加進去的,他的算盤是:一旦國內沒注意到這句話或者不作公開表態,他可就要拔腿走人了。

現實又一次打擊了袁世凱,證明了領導是比他更精的人,領導很快給了個答復:袁毋庸調回,切不可徑自赴津。而且這個答復居然是通過最高命令——奏請光緒皇帝的上諭發出的。

這是為什麽啊?我在朝鮮十幾年了,難道就不能挪窩嗎?

他只有最後一招了:耍賴。在接下來的電報裏,袁世凱充分發揮了耍賴的本領:我已經病到這個程度,只有一死了,但是死對國家有什麽好處呢?傷心欲絕!(凱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於國事?痛絕!)可是,領導仍然無動於衷,擺明了一副讓袁世凱死也要死在朝鮮的架勢。

但此時袁世凱成天一副隨時準備去見先帝的樣子連唐紹儀也看不下去,他主動打電報佐證:“袁道病日重,燒劇,心跳,左肢痛不可耐。韓事危極,醫藥並乏,留漢難望愈,儀目睹心如焚……”

好吧,為了不鬧出人命,為了避免將來迎回到國內的是他的一把骨灰,主管袁世凱的這位領導終於同意了他回國先。電報到達漢城,袁世凱沒有作一分鐘的停留,拖著行李,立即溜出漢城,後面跟著他的姨太太——喂,你等等我!

天津,袁世凱終於見到了他的那位領導。領導只是說先讓他回來,並沒有答應讓他留下來,袁世凱就這樣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那間辦公室。決定他命運的時刻到了。

帝國最大的權臣

安徽人李鴻章是這個帝國最有權勢的人,是滿族人建立的朝廷裏官職最大的漢臣之一。他的官職有文華殿大學士(榮譽稱號)、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但光從官職是看不出厲害之處的,李鴻章掌控的是這個國家最厲害的三大命脈——軍隊、外交和經濟。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

當時朝廷最重要的一支陸軍——淮軍的創始人兼最高主帥,是他李大人。當時朝廷最重要的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兼實際最高主帥,也是他李大人(名義上還有一位滿族王爺是他的領導)。說是最重要,一是軍費有保障,因此淮軍和北洋水師是所有軍隊中裝備最好、訓練最新、人才梯隊最完備(跟淮軍對口的天津武備學堂和跟北洋水師對口的福州船政學堂,是全國最好的兩所軍校)、戰鬥力也最強。另外,淮軍和北洋水師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們的防衛範圍:駐紮京畿,拱衛京師。

從名義上說,清國的外交是不歸李鴻章管的,它由設在北京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來負責,但總理衙門裏的頭頭們是一些不懂如何與洋人打交道的滿族王爺,所以實際上辦事的還是李鴻章北洋大臣的班底,所謂“外靠李鴻章”,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李鴻章還是清國“洋務運動”的帶頭人。全清國最賺錢的幾個行業,比如鐵路、海運、電報、礦山等,都由他和他的親信(盛宣懷)掌握,在他們的經營下,湧現出如輪船招商局、天津機器局、開平煤礦等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