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今天從昨天走來(第4/4頁)

他不是怵去重慶打那種冠冕堂皇的嘴巴子官司。有一手風流倜儻好書法,寫一手才氣橫溢好詩詞和政論的毛澤東,在這方面對付蔣委員長遊刃有馀。可嘴巴子、筆杆子再厲害也不行,嘴巴子和筆杆子裏面出不了政權。

這時的毛澤東已不像在江西時那樣寒酸了,可“橫”的仍然不成比例。蔣介石的軍隊接近他的4倍。如果裝備和訓練程度也可以用倍數表示,還不止這個數。力量對比當然不僅僅是數量的多少,可沒有數量也談不上力量。

以往每次摩擦,彼此都把自己描繪成羊一樣的受害者,指著對方鼻子大叫“狼來了”。若說成百上千次大小摩擦都是國民黨挑動的,那不客觀。可若說共產黨就是活膩味了,總去老虎嘴巴上撥胡子,恐怕連蔣介石最親密的朋友也不會相信。

生機勃勃的講求實際的共產黨人,想打內戰也應該再等上幾年,待雙方實力相當,或是比對手強大時,再動手。

由不得共產黨。

和平是力量的均勢、平衡,或者是由於不平衡而屈辱的臣服。

“八·一五”後的中國,沒有這種平衡。毛澤東的字典裏,也沒有“臣服”這兩個字。

從一場世界大戰到一場局部戰爭,都是在一個早晨打響的,又都不是在一個早晨打響的。矛盾的發生、發展和激化,是從上一個矛盾完結時就開始醞釀了。猶如一個潮浪從湧起到跌落的同時,另一個潮浪就發生了,湧起了。所以,無論兩場戰爭間隔多長,某種意義上就理論而言,一場戰爭結束了,另一場戰爭就開始了。

即將在中國發生的這場戰爭,不在此例。

這是一場8年前已經打了10年,沒分出輸贏,現在又接著打下去的戰爭。同樣的對手,同樣的戰場,同樣的勢不兩立。所以,被歷史教科書分為第二和第三的兩次國內革命戰爭,實際是同一場戰爭的兩個階段。只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進入”,同為炎黃千孫的敵對雙方,不聯手抗戰誰也不能生存了,才算勉強忍下一口氣。而當“進入”的第三者被趕走後,8年前殺得難分難解,這8年大面上也經常過不去,卻都宣稱自己擁護孫中山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都對炮樓中的偽軍喊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兩大政冶勢力,就又全力以赴地廝打起來了。

站在八十年代遙望歷史,人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當年不“反右”,不搞“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今天該會多好啊!

還可望得更遠點:“八·一五”後如果不打這場內戰,中國會怎樣?

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