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向十一國開戰(第5/6頁)

現在,是時候來階段性地總結一下慈禧之錯的表現與根源了。

慈禧之誤

慈禧最明顯的錯誤就是她雖然處處有奇招,但這樣的奇招,都只是事務性的處理,只能說是臨時性的見招拆招、被動防禦,而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和長遠的戰略,更談不上對某個戰略進行堅持。從本質上說,她所有的招式如果拆開來看,都很高明,但如果聯系到一起來看,又自相矛盾,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和稀泥。

那麽,一個權謀高手為何會犯一個如此明顯和低級的錯誤?

這當然和慈禧本人有很大的關系,慈禧自己都說過,除了洋人,就沒有她辦不到的事兒,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洋人的蠻橫,但另外一方面,如何面向“外面的世界”也正是慈禧的短板。慈禧對京城外的世界沒有太多的興趣,對國門外的世界更沒有太多的興趣,她認為自己只需要盯著紫禁城,盯著自己大權的那一畝三分地就行了,卻不知道作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她也需要對國際形勢有很深的了解。她只知道她對洋人是怎麽想的,卻不知道如何去了解洋人對大清是怎麽想的。她長於權謀而短於見識,從根本上說,她已經遠遠落後於她的這個時代。

洋務運動30多年後,為何一個最高統治者還停留在如此水準?

因為她是帝王,傳承三千年的帝王。帝王在我們的歷史上真是一個奇葩的職業。

從小的時候起,我熱衷讀史,遍翻《資治通鑒》,閱讀《二十四史》,只為找出一個能讓人真正佩服的大英雄作為偶像。但直到讀史的時間不覺過去了幾十年,曾經看書看到走路撞柱子,開車掉溝裏,我也沒能得償所願。

不是我眼光高,而是史實中的他們總有瑕疵,總會昏聵,總有那令人意想不到的低級錯誤,讓人總感覺拿不出手。為什麽他們往往前半生英雄,後半生昏庸?為什麽往往是能治天下者皆不能治左右?

後來,我發現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生而沒有好的制度。說得搞笑一點,他們吃了當皇帝的虧,正是皇帝這項職業害苦了他們。

聖人、英雄、能人、好人,都是要以良好的制度為依托的,好的制度才是他們真正的舞台;好的制度,才是他們的推力和助力。

再拿慈禧來說吧,不管她的計劃如何周詳,算計如何完美,那個用武力抵抗洋人的最佳時機,其實已經被她自己錯過了。

這個時機就是,當第一批八國聯軍——“使館衛隊”非法、強行進京時,把他們看作是對一個國家的侵略,以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號召軍民保衛首都,在北京城墻上發起抵抗!就是這樣一件最簡單的事情,慈禧卻把它搞得無比復雜,而原因也是慈禧迫不得已,因為最高權力的周圍,危機四伏。

看來,好的制度,就是讓能人和好人去有機會、有條件而無後顧之憂地去履行他的責任,實現他的價值。就像一家之主對於家的責任,一國之“主”對於國的責任。而專制王朝的帝王們卻只能有“朕即天下,朕即國家”的觀念,推而廣之,大臣、總督、巡撫、知縣,又都只能把一權一地當作一己之私,國為私器,便會反過來灼傷這個國裏的任何人,包括他們自己。

國不知有民,民便不知有國!

我曾經多次想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這個概念,但每次寫下來都不滿意,直到我找到了福澤諭吉的版本。

在《勸學篇》裏,福澤諭吉寫道:

如果一個國家的主人只是那些少數的統治這個國家的人,其余的都當作了不聞不問的客人,在這種情形之下,結果對於國家一定是漠不關心,國內的事情還能勉強對付,一旦與外國發生戰事,就不行了。那時候人民雖不致倒戈相向,但因自居客位,就會認為沒有犧牲性命的價值,以致多數逃跑。結果這個國家雖有百萬人口,到了需要保衛的時候,卻只剩下少數的人。所以,保衛國家,抵禦外敵,必須使全國充滿自由獨立的風氣。人人獨立,國家便能獨立。

國家,應該是構成這個國家的百姓們的每一個個人之夢匯聚而成的集體之夢!“一定要建立一個近代化國家”,這是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也是與大清洋務運動的根本區別。大清有很多的外患,有很多遠道而來的入侵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她只有變成一個制定憲法,維護個人獨立和自由,保障公平公正的“近代化國家”,侵略才會消失吧。

慈禧落後於這個時代,專制的皇權體制更已經遠遠落後於這個時代!王朝的統治在國內行得通,在面向“外面的世界”之時就未必行得通。權謀所向披靡,精彩絕倫,但它的舞台也必然越來越小。

所以我知道我錯了,在我們已然面向世界的今天,我們的“偶像”絕不能也絕無必要去從那些“帝王”中去尋找,我們也絕無必要津津樂道於那些所謂帝王心術、高深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