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戰爆發:世界第六大艦隊屢犯低級錯誤(第5/12頁)

伊東佑亨似乎就不信這個邪,當把聯合艦隊分成先鋒隊和主力隊時,他就已經在為打破這個權威而冒險了。而伊東佑亨不僅在艦隊編排上打破了艦隊一體,還明確規定一旦作戰,先鋒隊可以脫離主力隊單獨行動。你們這些快腿只管冒死向前沖,沖出去再說,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有多快跑多快!

在把艦隊分割成兩塊後,伊東佑亨開始布陣了。而與其說伊東佑亨在布置陣形,不如說他根本沒有布置陣形,他令先鋒隊的四艘軍艦和主力隊的八艘軍艦,都以首尾相接的方式沖向戰區,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最為簡單的“1”字陣形——這就是古代兵法中的“長蛇陣”,一種歷來極為冒險的攻擊陣形。

太簡單了,而簡單並不代表不好。

丁汝昌的謹慎

大戰之前,丁汝昌下達了三條戰令:

1.In action,sister ships,or sub-divisions of pairs of ships,shall as far as possible remain together,and support one another in attack and defence.

2.A ruling principle should be to keep bows on to the enemy.

3.All ships must,as a general rule,follow the motions of the Admira.

英文看得眼花,還是翻譯一下:

1.姊妹艦或者同一小隊的兩艘軍艦要共同行動,作戰或防守時要互相配合。

2.艦首必須始終朝向敵艦作戰。

3.所有艦必須跟隨旗艦進行運動。

譯完之後,就可以分析了。很明顯,丁汝昌的第1、第3條戰令正是來源於“艦隊一體”的權威理論。另外,他也照顧到了北洋艦隊的實際情況。

由於北洋艦隊的艦炮大多數為大口徑的架退炮,這些炮大部分安裝在艦首,第二條戰令艦首對敵,就是要發揮大炮的威力。

在下達這三條戰令後,丁汝昌開始布陣。命令以定遠、鎮遠居中,各艦分列兩側,排出一個“彎曲的一字”陣形迎敵。

所謂“彎曲”,並不是故意為了迷惑對手。這仍然是丁汝昌出於防衛的考慮,丁汝昌命令軍艦在組成橫排時,五艘稍微強的軍艦稍微突前,首先迎敵,依次跟隨在強艦身邊的五艘軍艦稍微拖後,如此一來,“一”字就變成梯梯等等了,每艘強艦在迎敵時都保護身邊的弱艦,達到以強護弱的目的。

以“一”字對“1”字,這又是一對天然的克星、注定的對手。看上去也簡單明了,而意外情況在接下來的時候發生了。

引發意外情況出現的因素很簡單,那就是——時間。

在發現敵艦之前,北洋艦隊是以雙路縱隊前進的,由定遠和鎮遠分別打頭,各自帶領四艘軍艦向前航行,航速最慢的弱艦分別在隊尾。現在,最強的定遠和鎮遠不動,而航速最慢的弱艦反而要走最遠的路去排成橫排。在極短的時間裏,北洋艦隊並沒有完全成功地變陣,而是最終形成了一個由定遠打頭、“一”字的兩翼沒有完全展開拉直的“人”字陣形。

通過一幅圖來是看得比較清楚的。下圖是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接戰示意圖。

這是古兵法中雁形陣的一種,可攻可守,攻守兼備。以“人”字的尖頭——強大的定遠、鎮遠攻向敵人,而它們又可以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包抄。在戰鬥激烈的時刻,兩翼還可以突然展開,奇襲對手,起到“奇兵”的效果。

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說的。

這並不是丁汝昌最初設想的陣形,是由於時間倉促,在排陣過程中變成的新陣形,但北洋艦隊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讓陣形最後完成,丁汝昌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做出調整,“人”字就“人”字,大雁沒排成“一”字,排成個“人”字效果應該也不錯吧。

而沒有時間的原因很簡單:先鋒隊的頭艦吉野已經進入距定遠五千米以內,這已經是定遠的射程了,丁汝昌傳令:各炮手瞄準吉野!

瞄準!聽我命令,伺機開炮!

這一刻我已經等待很久了,多年以來,清日兩國進行軍備競賽,買艦的買艦,買炮的買炮,是因為知道,一場命中注定的海戰不可避免。

這是我的命運,也是伊東佑亨的命運。是李鴻章的命運,也是樺山資紀的命運,是清國人民的命運,也是日本人的命運。

而當這一步真正到來,武器就是最好的代言,鐵拳就是最終的手段。

以命相搏,這是一條不歸路。唯一的選擇就是披掛盔甲,握緊武器,亮出獠牙,沖向戰場!什麽兵力對比,什麽權威理論,什麽陣形布局,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那個用實力說話的最後的結果。

開炮!轟他娘的!

丁汝昌的意外

中午12時50分左右,黃海大東溝海戰正式打響。

雖然是在射程之內,但由於距離太遠,定遠發出的第一炮並沒有命中目標,在吉野旁邊激起巨大的水柱。定遠炮手立即修正,瞄準,再發第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