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第2/3頁)

但李鴻章不知道的是,當他把北洋艦隊和淮軍當作自己在清國官場上的政治資本時,其他封疆大吏也是這麽想的。

而清國中央政府已經沒有太多的威信和實力來調動這些軍隊,朝廷一直放任內部利益集團的滋生、壯大、互相爭奪,卻不知一旦內憂外患,利益集團也將反過來給政權本身帶來巨大的損害。

因為他們考慮的,不再是“朝廷”,而是自己。

李鴻章不僅得不到其他官場同僚的幫助,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幫助。很多老百姓不關心這場戰爭,一些百姓在為這場戰爭歡呼。在他們看來,清日交戰,這是日本人在打滿族人,跟他們無關——國不知有民,民也將不知有國!

這是朝廷在為多年腐敗、喪失民心吞下苦果。

於是,惡性循環出現了。李鴻章要保護他的權力基礎,卻得不到其他派系軍隊的支持,因得不到支持,就更得注意保護權力基礎。清國雖然有四支艦隊,陸軍近百萬,卻始終只能由北洋艦隊和淮軍出戰。日本戰時大本營最擔心的是清國四支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清國舉全國陸軍出戰,但這種情況似乎永遠不會出現了。

李鴻章說:“吾以一人而敵一國耳!”

攻勢防禦!

而伊東佑亨的策略恰恰相反,它是——攻勢防禦。

所謂攻勢防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聲東擊西,以攻為守。在日本向仁川運兵的過程中,伊東佑亨派出聯合艦隊主力戰艦嚴密封鎖仁川海域,而其他的軍艦,去襲擾清國本土!

日艦先開到威海,朝威海港口打了幾炮。威海打炮的消息傳到天津,李鴻章慌了,向朝廷報告,丟了威海,朝廷要怪罪他;朝廷也慌了,丟了威海,京師震動,王公大臣們不安,太後皇上也不安。於是李鴻章急令丁汝昌率北洋艦隊回護威海。

丁汝昌風塵仆仆地趕到威海,卻發現日本軍艦已經走了,他們去了大沽,又在大沽打了兩炮。朝廷更慌了,算算距離,大沽離北京更近,拱衛京師的海上門戶,更不容有失。於是,丁汝昌擦擦頭上的汗水,又率艦隊往大沽口開去。等好不容易到了大沽,旅順口又傳來了日本軍艦的打炮聲……

就這樣,郁悶的丁汝昌率領整支艦隊滿大海飛奔,總是“在路上”。李鴻章和朝廷終於受不了了,指示丁汝昌:以後你就不必遠出(不得出海浪戰),就在渤海近海岸待著,隨時保衛京師!

這就是伊東佑亨的策略。這一招我們似乎很熟悉,在成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後,伊東佑亨手上從來沒有放下過一本《孫子兵法》,而且他命令每一位海軍士兵都要認真學習《孫子兵法》,做到人手一本。

而就在丁汝昌在海上飛奔的同時,日本陸軍的運兵計劃實現了。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裏,三萬名日軍(戰時大本營按照三倍於平壤清軍出兵)在朝鮮登陸,跟他們一起登陸的,還有武器輜重。

到運兵的後期,伊東佑亨甚至連護航都取消了。他知道這裏很平安,盼也盼不來北洋艦隊啊。

在完成登陸後,按照大本營之前確定的戰略,陸軍要繼續總攻平壤,在攻下平壤之後,開始兩線作戰,第一軍繼續北上,從鴨綠江入侵清國本土,西進進攻奉天。同時,運送第二軍到旅順、大連一帶登陸,然後迅速北上,與第一軍合圍奉天。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攻破山海關,侵入華北平原,最終打到北京!

戰時大本營給聯合艦隊下達了新的命令:再次尋找北洋艦隊決戰,控制黃海海域,打通從本土直接運兵到旅順的海上通路。

根據這一命令,伊東佑亨制訂了具體的細化方案,分為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

近期目標:殲滅北洋艦隊。在清國四支艦隊聯合之前(仍然擔心),將北洋敵艦誘至旅順港外,擊毀北洋艦隊軍艦四分之三以上,使之不能成編。注明:此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如不能取勝,則不能護送陸軍在旅順、大連一帶登陸。

遠期目標:除了殲滅北洋艦隊,占領威海也勢在必行,進而占領山東省之要地,最後將聯合艦隊根據地設在威海,趁機侵入大沽口一帶,炮轟沿岸炮台及其他要地,以援助陸軍從山海關攻進北京。

伊東佑亨帶著他的目標出發了。跟在他身後的是聯合艦隊所有的主力戰艦,他們已經得到了北洋艦隊正在黃海一帶護航運兵船的情報。這次,一定要在海上找到北洋艦隊,決一死戰!

決戰即將來臨!

9月15日,日本陸軍分四路包圍了平壤。坐鎮天津的李鴻章命令葉志超繼續擔任入朝部隊的最高統領。這時候,我們要簡單交代一下葉志超同志在朝鮮的行程。

在牙山灣海戰的同一天,駐紮漢城的日軍出動,從陸路成功地偷襲了在牙山的葉志超部,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葉志超便抵擋不住了,丟下大量武器和彈藥朝平壤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