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袁世凱與李鴻章的第一次會面(第5/6頁)

兩人目光短暫地對視著。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李鴻章很喜歡袁世凱這樣的人。因為他能從袁世凱身上看到一種特別的東西。

一種由多年的殺伐決斷鍛煉出來的濃烈的匪氣。

所謂匪氣,具體解釋就是:跋扈、囂張、敢作敢為、敢想敢賭,而這一切都隱藏在表面的謙恭之下,因為匪氣並不需要拿出來顯擺,而是存在於骨頭裏。

跟吳長慶一樣,短短的交往,李鴻章已經感受到了袁世凱這個人的不簡單。在李鴻章看來,袁世凱最厲害的並不是他能猜中自己的心理,知道不會真的拿這些小報告去彈劾他。袁世凱最厲害的是能過得了自己這關,在聽到對自己官聲不利的言論時,他並不著急辯護,他拉得下面子。而那些科舉正途出來的道德君子,一旦聽到關於自己的風言風語,立即血沖腦門,掄起袖子跟你沒完。袁世凱是有私心的,但一個拉不下面子的人會有更大的私心。而袁世凱不是這樣的人。

李鴻章只好裝作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收起那堆彈劾報告,然後說了那句他特別想說,而袁世凱又特別害怕聽到的話:“袁啊,你回來了很好,我也很想你,先去探個親,去趟河南。然後呢,你還是繼續回朝鮮。朝鮮不能沒有你啊,你的新職務我都給你安排好了,升半級——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兼撫輯事宜,責任不可謂不重大!”

新職務翻譯過來就是在他的老本行上再加一個為進入朝鮮的清軍做後勤保障工作,比如建兵站、存軍糧、喂軍馬、搬彈藥,反正要保證清軍的後方補給。

很顯然,對於袁世凱的裝病,李鴻章心裏明鏡似的。讓袁世凱回來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先安撫一下他。李鴻章知道,像袁世凱這樣的人才,朝鮮真的離不開他,即使不要他去前線打仗,留他在朝鮮後方去穩定軍心也是很必要的。

可惜的是李鴻章並不知道,想回國正是袁世凱隱藏在內心多年的秘密。在見到了李鴻章之後,他更加堅定了要留在國內發展的決心。李鴻章沖天的權勢令人羨慕,別人對他心懷畏懼,而袁世凱想到的是項羽那句著名的口號:彼可取而代之。

李鴻章這個傳說中清國最厲害的官場人物,在袁世凱眼裏早已經垂垂老矣,別人看到了他表面上的強悍,袁世凱卻看到了他強大下的虛弱,袁世凱知道:自己將是取代他的人。

李鴻章,讓我回來取代你吧!我就是來取代你的人!

但李鴻章的指示讓袁世凱失望了。他真的不明白這個老年瘦子為何在他回國問題上就如此堅持。以前還可以說是沒有替手,現在他連替手唐紹儀也親自找好了,而且事實證明唐紹儀也幹得不錯,難道真的準備讓我在朝鮮養老?

他垂頭喪氣地離開了總督衙門,去了一個地方——北京。

即將出場的帶頭大哥

北京朝陽門外,袁世凱來到了這裏。他的內心很痛苦,如果按照李鴻章的指示,他還必須回到朝鮮,這一切又會讓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打了水漂,他想回國進入軍界的理想也將再次成為泡影。

“要不咱們還是去朝鮮吧。”朝鮮姨太太說。

“去他娘的去!我再也不去你們那個鬼地方了!”袁世凱怒道。

他行動了。行動的目標是那些能夠在朝廷說得上話的滿族王爺。按照袁世凱的官職,他是沒有辦法“求見”到這些人的。不過,北京城裏有的是這樣為辦事的人和高官牽線搭橋的中間人,袁世凱找到他們,說明自己的來意。

然後他從行李中掏出了一些沉甸甸的東西——黃金。

在“總理”朝鮮的十幾年裏,袁世凱一直沒有閑下來,除了阻截日本勢力在朝鮮的滲透和發展流氓情報隊伍,他還利用職務上的方便,與北洋水師的艦長們一拍即合,先是用軍艦將鴉片運到朝鮮,然後把高麗參運回清國——當然,所謂的運,其實就是走私。多年來這種一本萬利的生意讓他積攢了可怕的財富。所以,那天跟隨他從朝鮮一同回國的,還有半船黃金,現在這些黃金就是他官場上的資本。

千載求功業,投筆從戎,不過人生笑談一杯酒;

萬裏覓侯封,他鄉月冷,誰能擋我這半船黃金?

袁世凱的心情真可以用這首詞來形容。

夜色之下,幾大箱金磚悄然擡進幾位王爺的府邸。於是袁世凱的病馬上好了,而在滿族王爺的運作下,朝廷並沒有改變李鴻章的命令——袁世凱必須繼續為清軍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只不過他要去的地方不是朝鮮,而是一個現在從北京出發有動車組能夠到達的地方——遼寧。

袁世凱並不知道,就在他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意氣風發的時候,有幾雙眼睛正在他的身後沉默地注視著他。他們是李鴻章在京城的眼線。袁世凱在北京行賄王爺們的一舉一動都沒有逃過這些眼線的眼睛,他們向盛宣懷報告了這個消息,盛宣懷立即報告給了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