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死循環

王二搖頭:“不明白。”

周楠心中氣惱:“本官懶得同你解釋,反正就是個火坑,跳不得。你回安東去吧,告訴我家娘子,就說我過得兩日就會回去。”

沒錯,在王二這種小地方的胥吏看來,行人司行人不過是一個八品官,又算得了什麽,怎麽比得上一個正七品縣大老爺的威風。

可是,明朝的官職權力大小從來都不是看你品級高低。不但明朝,歷朝歷代不都是如此。

行人司明朝中央政府從事對外工作的一個部門,原先隸屬於鴻臚寺,後被裁撤。永樂年恢復,成為一個獨立部門。

規定設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副司各一,從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

行人司的職責也多,其一,作為大使出使藩國;其二,奉旨慰問官員和地方相幹人等;三,護喪祭祀,王公大臣去世之後,行人司會派人吊唁,並主持地方的國家祭祀禮儀。

其中有一個個職司必須提一下,行人司要巡查川陜鹽茶,當地的茶馬司就歸他們管。

雖然巡查川陜有一定權力,可總體來看行司搞的都是意識形態、迎來接往、聯絡上下的工作。務虛多於務實,實在是個清水衙門,沒多大意思。那麽,詹師爺又為什麽說這個官職是天底下升遷最快的呢?

這事還得從行人們任職期滿之後的安置說起。

行人升遷之後,朝廷一般有如下幾種安排:一,升為禦使,進都察院做言官;二,升為六部給事中,監督六部工作。六部的所有決策需先交到給事中那裏,審核過關才是實施。否則,給事中將提出彈劾權力極大。

六部給事中任滿,就可以升為六部主事,進而郎中,甚至侍郎了。

無論是那一種,都是身份尊貴的言官清流。

所以,你別看行人司品級低,可一旦做了行人,那就算是坐上升官的直升飛機了,將來任的還是六部實職。

明朝有兩大當官快車道,第一自然是翰林院;第二就是行人司。

翰林院有科舉名次的要求,一甲前三,狀元授翰林編修,榜眼和探花授編纂。二甲名次靠前的則經過考試,授庶吉士。這些人是天下一等一的人尖子,人家見翰林院就是奔著將來入閣和做封疆大吏的。

至於行人司,則是為名次靠後的進士準備的。這其中也出了不少歷史名人。比如正德十二年夏言考中進士,就授行人司行人,後升為兵部給事中。在後面因功入閣為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最後,成為內閣首輔。

正因為夏首輔有過行人司當職的經歷,又被世人稱之為夏行人。

翰林院且不說了,入翰林人家就是奔著部院大臣和入閣去的。普通京官中便於升轉的官職中有四類最佳,分別是“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地位雖低,卻聲望極高,稱之為中行評博。四類中,又以行人為首。

正因為行人司前程實在太好,所以,朝廷又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凡授行人者,必是進士。

周楠一個小秀才,突然被授予行人一職,置身於一眾進士同僚當中,是不是有種“我們中間出了一個……”不,應該是“我們中間好象鉆進了一個奇怪的東西”的感覺?

……

不得不說,做行人對我們的有志於在大明朝混官場的周大人來說是一個天大機遇。如果一切順利,就算他什麽也不幹,在行人司當個擺設,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十年之內就是一個六部主事。想想吏部主事王若虛,來安東的時候又是何等的威風。

可是,沒有進士出身這個文憑,他就不能去行人司報到。可不去報道,你就是枉顧朝廷的恩義,是耍態度,是對君父恩澤的不敬。

明朝朝廷一旦授官可不是你不想當就不當的。

最後問題又來了,去行人司,你就得拿出進士文憑。

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

為此,朝廷給了周楠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鎖廳待考。

所謂鎖廳制,乃是宋時一個特殊的選官制度。大概意思是,一個官員能力出眾,即將被朝廷提拔到高級領導職位。可是因為文憑實在太低,不足以服眾;或者知識儲備不夠,需要進修。

那麽,怎麽辦呢?

簡單,你考一個進士出來不就結了?至於你的官位,先保留著,工資照發。工作讓別人先幹著,你什麽時候拿到文憑,什麽時候上崗。

這相當於後世的在職學習。

元朝制度借鑒宋朝,明承元制,也有這麽一種說法。

到後來,清承明制,這一制度更是廣行其是,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清朝實行的是滿漢共治的人事制度,比如雍正時的國家決策機構軍機處,漢員和滿員各一半。清朝的滿人選官保留了八旗制度,很多官員都不用經過科舉被提拔到要害部門。可再往上走,武職也就罷了,文職若是文化程度太低,還怎麽代天子牧民。於是,不少滿人官員也暫時鎖廳去參加科舉。當然,人家是少數名著,在進士科上有許多優惠,考試難度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