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贏得皇帝,就贏得了一切

1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五月,聖駕再度離開長安,前往800裏之外的東都。此後,除了國家大典外,高宗和武後再也沒有回過長安。

武後按照過去的計劃,再次著手準備封禪大典。封是祭天,禪是祭地。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起源於春秋至戰國時期,是當時齊、魯的儒生為適應兼並爭霸趨於統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禮。

封禪者通常是那些承受天命、開創盛世的帝王,懷揣秉承敬天的理想,到泰山祭祀天地之神,陳述自己的豐功偉績,感謝上天的恩賜。就連在建國和創業上厥功至偉的唐太宗也未能舉行封禪大典。歷代王朝中的秦始皇、漢武帝等人都曾舉行過這種儀式。

相較於先皇,高宗既不是開創基業的英雄,又不是引領時代的政治明星,如此平凡的帝王舉行封禪,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頗有自知之明的高宗皇帝對這件事也非常猶豫,他實在沒有勇氣立於泰山之巔直面天地的拷問。

泰山為五嶽之首,在道教經典中,它一直被視為萬物滋始的淵藪,為陰陽交替消長之地。封禪的儀式神秘而復雜,歷時漫長,耗費甚巨。

與高宗皇帝的猶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武後在這件事上的熱心度,她非常盼望舉行封禪大典。“封”必須由天子單獨主持,這是無法改變的。但她希望自己有機會主持“禪”禮,這樣的話,她就是本朝第一個直接參加封禪的皇後。

她能夠想象得到,在高山之頂俯瞰蒼茫國土聆聽百鳥啼囀是怎樣一種酣暢淋漓,每每想到,那種君臨天下、氣勢宏大的場面就要實現,她內心不禁雀躍不已。

關於封禪的建議,高宗皇帝雖然心存猶豫,但沒有人能夠在內心真正拒絕這樣一場名垂青史的真人秀。歷史上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先生,他於公元前219年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並立泰山碑作為紀念。

封禪是一項極為浩大的形象工程。光是來回和典禮所需要的時間就長達幾個月,可以說是朝廷和後宮一次大規模的遷徙。隨行的還有外國使節及他們的隨員,幾千人的舞女和樂師,就連牛馬豬羊駱駝、禁苑裏的老虎、南蠻來的巨象及獅子都要一同帶上。一路上的警衛、住宿、糧食、動物飼料,以及衣料布匹、裝飾品、醫藥品等,都要一一安排妥當。

作為皇家的最大形象工程,如果要辦,那就一定要辦好。

朝廷上下做了大量功課,任命司空英國公李,與高陽郡公許敬宗為封禪使。開調度會,提前彩排,一樣不能少,細節決定成敗。

以劉祥道、劉仁軌為代表的朝廷新貴們認為,唐朝以前九卿位高權重,所以在封禪大典上往往充當祭獻。如今時代不同了,九卿現在不過太常伯的屬官,怎麽還能按照上古的禮儀讓九卿擔此重任呢?言下之意,朝廷新貴不再是跑龍套的群眾演員,我們要在典禮上有亮相的機會,有自己的台詞。 

武後上表提出請求:過去那些封禪儀式,光讓大臣們參加大典,不讓皇家女眷參加也是不合情理的。為什麽這麽說,禪為祭地之儀,坤為後土之德。女人就是“坤”,所以應該有我這個皇後率宮妃參與獻祭。因此,在“禪”的儀式中,要打破傳統的陋習,準予由婦女主持祭典,也就是由內外命婦行尊獻大典。

內外命婦,也就是公主或地位較高的嬪妃。要皇後以下的內外命婦參加封禪大典,這是前所未聞之事。可是沒有聽說過,不代表就不會發生。當年武氏的封後大典也是新事新辦,她站在太極宮前接受文武百官及外國使節的朝拜。武後這麽做,在她的潛意識裏就是在向男尊女卑的傳統發起挑戰。 

高宗皇帝綜合雙方意見:讓劉祥道代表公卿,武後代表後妃,一起參加大典。

2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月二十八日,按照既定的計劃,封禪的隊伍由東都洛陽出發,浩浩蕩蕩往泰安迤邐而去。隊伍綿延數十裏,哐啷哐啷,叮叮當當,陜西、河南、山東諸省的地皮都被踩得翻了過來,忙得當地官員疲於奔命。

這是一場滴血的封禪,這是一場接一場的家庭連環慘案和沸騰了千年的鬧劇。

這是一場浩大的盛典,隨行的儀仗、扈從、百官,拖拖拉拉好幾百裏。

東方的高麗,西方的波斯,各國都很給面子,派了使臣,帶了禮物來觀摩天朝皇室的大場面。外國友人抱著學習的態度前來取經,他們看不懂,但覺得神秘。

還有周邊臣服於唐帝國的一些部落酋長也大老遠跑來湊熱鬧,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拖家帶口,隨地紮氈帳,到處是駝馬,搞得國道之上交通堵塞,糞便拋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