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必死之決心(第5/6頁)

翁同龢聽了這話,正欲再解釋,奕忻已經搖搖手閉上眼睛道:“都回去吧,本王乏了,今後對外事務,就不摻和了。”

出了恭親王府,榮祿直接往後宮遞了牌子,求見慈禧。具體派誰談判,給沈從雲撥多少銀子的事情,榮祿不打算摻和。

總管李蓮英很快就出來,引著榮祿往裏面去了。

請安後慈禧讓人給搬來一張圓凳,榮祿搭上半個屁股,低聲將恭親王府裏的事情匯報了一遍,完了甚是擔憂的說道:“太後,臣以為翁同龢壓制沈從雲,恐另有心思,如今這戶部,也該換個人了。”

慈禧臉色陰沉,沉默了好一會才陰森森的說道:“老六算是說了心裏話了!這事情翁同龢做的確實是過分了,當初那份形勢,日本人都打到盛京跟前了,十萬新軍北上,才算是挽回了局面,保住了朝廷的臉面。之前毓秀那丫頭,沒少在我跟前說,沈從雲私下裏說過,就算朝廷不給一個子,也會出兵。原本哀家還擔心,沈從雲占了遼東和朝鮮,就賴著不走了,誰曾想朝廷說撤也就撤了,這個人不好琢磨啊。”

榮祿微微欠身,低聲道:“太後,您的意思是?”

“如今皇上主政,翁同龢是帝師,換了皇上臉上不好看,這事還是算了。回頭你去給軍機處幾個大臣們商議一下,湊點銀子,把欠下的軍餉補齊吧,沈從雲那邊,就說是哀家的意思。”

榮祿立刻明白這話裏頭的意思,慈禧這是斷了翁同龢打算給光緒拉攏沈從雲的機會,當今天下督撫中,沈從雲的手上的新軍人數最多,裝備最好,真要是倒向了光緒,麻煩就真的大了。小站練兵是為了防沈從雲,可是沈從雲沒有明著鬧騰的時候,總還是以安撫為妥當之策,當年的曾國藩幾十萬湘軍,說裁撤了,不也就裁撤了麽?沒準沈從雲會是第二個曾國藩不是?

和談代表的人選很快確定下來了,由曾紀澤為首席談判代表,赴天津參加六方會談。這樣的結果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不過沈從雲很快表示,服從朝廷的決定,朝野之間也沒什麽人去鬧騰。

和談開始後的第二天,胡雪巖的臉上總算是露出了笑容,戶部撥款五百萬兩,雖然欠下的軍餉沒有全部到位,不過總算是撈回了一點。

和談之前,沈從雲下令南洋艦隊退出渤海灣,這一舉動被田貝詮釋為沈從雲和解的誠意。和談之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中俄之外的四國公使,都紛紛表示對和談成功的樂觀態度。

一個星期的談判下來,結果終於出來了。

《中俄密約》因為沒有清政府的正式同意廢除了,《中東鐵路合同》進行了一點修改後,雙方表示都能接受,修改後的《中東鐵路合同》,俄方只獲得了利用中東鐵路運送均需的權利,其他權利歸中方所有。

鬧騰的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中俄密約》事件,總算是落下了帷幕,朝野內外彈指相慶的時候,1896年的秋天悄然的來臨了。

用一種極端強硬手段的,將列強在1896年至1898年瓜分中國的風潮扼殺在搖籃裏的沈從雲,不知不覺中成了領一時風騷的人物。而沈從雲長期蹲守的上海,也無形中成為了天才英才的匯聚地。

秋風陣陣襲來的時節,香山成了一片紅葉的海洋,秋高氣爽之時,在京城裏盤桓了快兩年的康有為,迎來了從湖南而來的譚嗣同,兩人共邀遊玩香山。

山徑蜿蜒而上,片片落葉悄然而下的樹林間,康有為和從上海聯袂而至的梁啟超、譚嗣同一道在蕭索的秋風中漫布在林間的小徑上。

“老師,您真應該去兩江看看,這兩年兩江的變化太大了。學生幾次有幸得以采訪沈督,每每問及維新之道,沈督皆長嘆道,兩江雖然走在前面,然中國太大,僅僅有兩江是不夠的。”梁啟超感慨不已之際,康有為也不由輕嘆道:

“為師也多次上書皇上,然品級太低,難以上達天聽。為師一直不明白,為何沈督不上書朝廷,請求變法?”

譚嗣同聞聲微微一笑道:“憂讒畏譏爾!沈督的位置太敏感了!這次上海之行,本欲拜見沈督,奈何沈督前往馬鞍上,查探新建煉鋼廠的一期工程竣工事宜。廣廈兄有所不知,據聞馬鞍上煉鋼廠的一期工程,所采用的全部是當今最新技術,完工後,可年產四十萬噸優質鋼鐵。這次回去,小弟一定要親自去看一看,想想就令人激動啊!”

梁啟超這個時候接過話道:“即便是這樣,沈督還是曾經充滿憂慮的說,1893年,美國人的鋼產量就達到了1400萬噸以上,馬鞍上的二期、三期工程想做也沒銀子啊。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俄國人雖然被嚇退了,可那是用大量從國外進口軍火堆積起來的勝利。南洋艦隊的兩艘戰列艦,耗資700萬兩,就是最好的例子。國家要變革,就應該從根子上去變,舉國皆變才真正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