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發生大事

沈從雲果然如盛宣懷所料,得知李鴻章要修鐵路,一封電報主動打到李鴻章的那裏,稱“從雲每感於中堂之眷顧,無不心有戚戚也,近聞中堂欲修路至山海關,此等利國利民之偉業,從雲不敢落人之後。願以每公裏鐵軌作價一兩銀子,為中堂解憂。”

每公裏一兩銀子,這就是在白送啊,沈從雲心裏固然疼的厲害,可是隨之而來的蘆漢鐵路,只要李鴻章不反對,就算修個五年修起來,沈從雲一旦需要出兵朝鮮,有鐵路總比輪船要快吧。這銀子,必須花。當然了,李鴻章提出的統一采購鐵軌的招數,這才叫打蛇打七寸,一下就把沈從雲和鄭觀應的要害給打中了。

歷史這一手是盛宣懷入主漢陽鐵廠後玩出來的,現在歷史微微的改變了一點,張之洞沒搞漢陽鐵廠,盛宣懷就用這一招來打動沈從雲。假如只是簡單的讓沈從雲出點銀子,這事情也不是辦不到,盛宣懷這麽幹其實很有一點雙贏的意思,自己落了實惠,沈從雲也不愁日後每年30萬頓的鋼鐵沒銷路。

關鍵問題是,鐵路能修的起來麽?

兩條鐵路的修建,由三位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總督提出,可謂是聲勢浩大。沈從雲也給朝廷上了道折子,直接提出鐵路應該修到奉天,一旦東北有事,北洋之兵可快速馳援。

沈從雲的折子讓朝廷的清流們狠狠的參了一本,尤其是李鴻藻,直接說鐵路一旦修道奉天,將震動九龍城的陵寢。沈從雲之心可誅!

對於李鴻藻的折子,光緒皇帝看了後冷笑道:“杞人憂天!”翁同龢在一邊聽光緒這麽說,也就及時的閉上了嘴巴。慈禧看了折子後,當著光緒的面,叫來軍機大臣奕譞和孫毓汶,問了問他們的意思。孫毓汶之前從李蓮英那知道了慈禧的態度,便搶先上奏道:“沈子歸本是從西洋回來的人,現在有是在帶兵的,他這麽考慮自然是從軍事角度上出發,一個海外長大的人,對朝廷的一些個規矩不太明白,上了這麽一個折子,不值得興師動眾的口誅筆伐吧?”

慈禧不拿這個事情敲打沈從雲,是有原因。眼看剛毅要調回北京,沈從雲及時的上了一道密折,請剛毅轉給慈禧。密折的裏頭沈從雲說,眼下在越南搞了一些廠礦,賺來的錢足夠維持開支了,眼下老佛爺要修園子沒銀子,沈從雲心裏急的跟著火似的,朝廷每年撥款60萬給沈從雲練兵,沈從雲決定每年從練兵銀子裏拿出五十萬來,孝敬老佛爺。為什麽是五十萬呢?其中的十萬,自然是委托剛毅帶話的好處了。要不怎麽剛毅這麽上心著幫忙,用上密折了。剛毅眼看就要離開兩廣,每年六十萬的銀子眼看就要落到別人的口袋裏,剛毅自然非常心疼。沈從雲的意思,即給了剛毅一個拍慈禧馬匹的機會,有能每年坐收十萬兩銀子,剛毅能不積極麽?

有了孫毓汶這個馬屁精在前面開路,慈禧順著這話道:“還是孫大人說話實在。不就是說了一句鐵路應該修到奉天麽?怎麽了?人家沈從雲在越南數年,練出了五萬精兵,法國人這麽囂張這幾年都沒敢越雷池一步。如今朝中這樣的能臣不是多了,是少了。照我看啊,鐵路要修,不能修到奉天,還不能修到錦州?”

慈禧說這話,其實是臨時起意,順嘴而已。本來的意思,為沈從雲開拓,順便支持一下李鴻章和奕劻,沒想到這話說出了口,包括光緒在內,都誤會慈禧主張大修鐵路來著,心裏都為三大督撫提出兩條鐵路的修建計劃定下了基調。原本計劃從唐山到山海關的鐵路,慈禧這麽一句話出來,現在定下修到錦州了。這就是中國的政府!不管什麽事情,慈禧一句話就定下了。至於修鐵路有沒有銀子,慈禧就不去管了。

光緒和一幹大臣得了慈禧的話,這便要告辭下去。這時候一個比丘尼悄悄的來到慈禧的身邊,在慈禧的耳邊低語了兩句,慈禧臉上露出笑容來。

一幹人是認得這個尼姑的,不約而同的露出可惜的目光來,紛紛起身告退。

李鴻章、張之洞要修鐵路,朝廷準了。可是,戶部沒銀子,拿什麽來修?翁同龢更是整天在光緒面前叫窮,叫的光緒都煩了。

“這是太後決定的利國利民的大事,有銀子要修,沒銀子也要修。”光緒一句話,無奈的翁同龢只好很委屈的擠出來兩百萬兩,李鴻章和張之洞一人一百萬,多一個子都沒有了。

朝廷有銀子給固然是好的,李鴻章也好,張之洞也罷,都沒有把希望放在戶部的身上,各自都另找路子弄銀子去也。李鴻章基礎紮實,問題還不是很大,張之洞就頭疼了,歷史上建個漢陽鐵廠都逼的張之洞寫祭文賣了十萬兩,修蘆漢鐵路沒個上千萬兩,根本就是一句空話。上哪去搞銀子?張之洞步沈從雲的後塵,做銀元,發行貨幣。“鷹洋”自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後,大量的流入中國,張之洞就是仿制“鷹洋”。其實道光以前,銀元的有很多種,比如“廣板”“福板”“杭板”“蘇板”,都因為摻雜了太多的銅和鉛,成色比鷹洋差很多,民間拒絕使用罷了。